语文教学菜说(网友来稿)

乐进修 人气:3.25W

江苏省姜堰中学语文组 周维军

语文教学菜说(网友来稿)

关键词:什么菜 点菜 师生同吃

语文教学可以比作有关菜的学问。

一.语文是一盘什么菜?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大多被舆论要求为“十项全能”,而学生学起来也是古今中外,天马行空。语文如果是菜,应该是什么菜?最广义的男女老幼东西南北皆宜的菜在我看来应是“大杂烩”,可以说,语文首先就是一盘“大杂烩”。然而,光有杂烩还远远满足不了众多食客的口味,还要有“特色菜”,还要有“风味菜”,乃至还要有“小吃菜”。并且,吃起来要讲营养,讲滋味,讲品相,要荤素搭配,冷热兼备,干稀俱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泥里钻的,土里长的都要吃到才够味!同理,语文这盘菜在“杂烩”之外,也要有“绝活”才能常吃常新,常吃常鲜!

二.语文教学,师生点菜。

传统乃至当今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这恰如到某菜馆吃饭,你想吃的菜很少或干脆没有,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你却被剥夺了换地方吃的权利!而且,你甚至连点菜的资格都没有,人家端上什么你就得吃什么!

多可悲啊!当前中小学的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听凭教材、考试的支配中,教师要吃饭,学生要升学,谁敢跳出来大吼一声:菜难吃!换菜!!换菜馆!?

那么,在菜馆(语文课堂)基本不能换,菜单和上菜的程序(目录、考纲)早已量身定做的情况下,师生想发挥点菜的权利实属不易,也难能可贵。如何点法?

其一,由教师、学生共同民主探讨后,由教师集中大家意见,大胆取舍教材文本。语文的文本不同于数理化,更不同于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在我看来,她更像一门综艺课--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赏鉴人类精神领域成果的`综艺课。在综艺课上,最好的教材就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教师不喜欢的文章怎样才能教出激情?学生不喜欢的文章怎样才能学出活力?由此,必须大胆取舍--很遗憾还要以考试纲要为依据。这种做法在国外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其二,既有取舍,必有增减。教师觉得某文不好,能否选出一篇文质兼美的力作?那么多学生(四五十人左右)口味各异,如何统一?这里仍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原则。

其三,由师生的集体互动推动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先有考试制度,再有教学,必将导致教学永远是一潭死水。必须先有教学,再有考试,只要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教育效果又符合社会人才的当前及以后需要,随你怎么考都行!即便真“烤”上一次,也心甘情愿!

三.怎么吃这盘菜?

怎样吃语文这盘菜?联想我们吃菜的步骤无非如下几步:在什么地方吃(主要是语文课堂);确定吃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吃什么菜?(师生点菜);如何吃菜?(师生共品);吃后谁买单?(师生同付钱)。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菜,“吃”永远是第一位的,不会吃或吃不好,乃至消化不良或食物中毒,学问都在“吃”上。怎么吃?这样吃--

其一,语文教学,吃在四方。语文教学这盘菜,庄重起来要到星级宾馆去吃,活泼起来可到街头巷尾去吃。由于语文的涵盖量大,故前人早有“生活处处皆语文”之说。不过,即便是生活中语文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一句话,语文教师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吃,都爱吃,都会吃语文这盘菜。

其二,语文教学,师生同吃。师生都是吃菜者,这是本文最想谈的问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三步走”--从“填鸭”到“提问”再到“讨论”。(今天的“讨论”也已遭到了万众指责)。首先,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弄错了或弄不清谁是吃菜的。要么只有教师一个人自己吃,满堂灌;要么是学生自己吃,但吃的多是教师咀嚼过的变了味的残渣。因为把“一桶水”变成了“一碗水”乃至于“一滴水”的过程中,既有“浓缩的都是精华”之谈,也有“蒸发掉的都是静水”之论,且以后者居多。一味猛灌的本意尽管良善,但由于被填者众多,必然有消化不良乃至食物中毒者。其次,传统“提问”式貌似先进,实际上幼稚得要死,机械得要命。我不妨举《荷塘月色》的提问为例。某《优秀教案实录》设计提问如下: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能否更换成“洒、淌、照、笼、漫、飘”等字?为什么?接着又对文中的“浮”、“洗”、“画”三个字进行了类似的提问,并且板书出本自然段的结构为“泻--浮--洗--画”。这真莫名其妙!为什么连学生换的字都是教师预先想好的?学生只能在教师列出的几个字中选择吗?这好比问吃菜人这道菜为什么用萝卜切成丝而不用黄瓜、丝瓜、南瓜、茄子等切成丝?鬼知道吃菜的会如何回答!这又好比在饭店点菜时菜单牢牢地掐在东道主手里,仅凭他的口味问李四张三这个菜好不好,那个菜吃不吃,这叫什么民主?还不是你花钱的想吃什么就点什么,谁敢有不同意见呢!可惜的是,学生并没有勇气喊一声“拿菜单来,我自己选”!再次,“讨论”式教学模式在热闹了几年后终于降下温来(尽管在某些教育理念闭塞地区可能正方兴未艾),就吃菜而言,“讨论”之意就是让人评论菜的口味如何。评论的结果是有说好的,有说差的,有说马马虎虎将就算了的,但还有一部分人,并不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吃或吃了也说不出什么味来!何谈好坏!不吃的原因无非有这样几种:害了某病要“忌口”的;菜量小转盘慢人又害羞讲究风度没吃着的;天生不吃某口味的。吃了却说不出什么味来的也有几类:像猪八戒一样生吞活剥不知何味的;吃得太猛噎住苦于说不出的;像吃葡萄的狐狸一样怕说出来于己有损而选择沉默的;或者干脆性格内向天生木讷不善言谈的。可见,这些人即便被问及“味道如何”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更可怕的是,有很多吃出了味也想发言的却没有发言权!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啊,乱七八糟的讨论一通能弄出名堂来吗?!所以,今天在研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时,很容易就看出了“讨论”式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在这两极中飘来荡去的弊端。真可悲啊,这还真不如“填鸭”来得“足量”,“提问”来得“温饱”。因此,师生如何同吃,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成败关键。怎样师生同吃?我有几点参考意见:

第一,选菜是前提。前文已讨论过点菜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有尊有让,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要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个吃菜的人都能吃得满意。何谓满意?无非是尝到了新鲜口味,吃到了中意口味,口味差的菜大家均分或都不吃而已。怎样相敬如宾?研究研究卡耐基或拿破仑希尔即可。何谓相濡以沫?在考试制度不变,教材几年一换的情况下,师生不都是“涸辙之鲋”吗?能够有尊有让,相敬如宾的活下来,活好,就不错了。

第三,既然“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师生同吃的时候,教师就要确保学生吃饱吃好,并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从而,才使师生同吃有教学效果。倘若教师吃得又快又好,学生挨饿营养不良就麻烦了,领导就要追究教师的责任。

余论:关于如何做这道菜主要是主编教材的人或考试大纲决定,吃菜后(即考试)消化如何,营养怎样,已经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了。

2004年10月3

我的邮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