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乐进修 人气:3.16W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