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文献考察

乐进修 人气:1.63W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壹、综合类的工具书:

一、《佛光大辞典》:

1.《佛光大辞典》第二册,页1286~1290,参照《六祖坛经》及“六祖”之名条?(全一卷。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又称法宝坛经、坛经。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其敦煌写本亦收于同册。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共分十门。

本书之注疏较重要者有:法宝坛经赞一卷(契嵩)、注法宝坛经海水一滴五卷(天柱)、法宝坛经节录(袁宏道)、六祖法宝坛经解(李卓吾)、法宝坛经要解(亘璇)、法宝坛经肯窾五卷(益淳)、法宝坛经讲义一卷(青峦)、六祖法宝坛经笺注一册(丁福保)、六祖坛经生苔帚三卷(无著道忠)。

参照[景德传灯录卷五、释门正统卷八、曹溪大师别传后记、东域传灯目录卷下、禅籍志卷上、金刚经?六祖坛经?研究、禅学思想史卷上、六祖坛经研究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一册)]。

2.《佛光大辞典》第七册,页6041~6042,参照“慧能”之名条?(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释氏稽古略卷三、传法正宗记卷六]。

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1.《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一册,页347~348,参照《六祖坛经》之名条?以宗宝本流通最普遍。(李志夫)

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三册,页1168a~1179a,参照《六祖坛经》之名条?唐?慧能说,法海集记。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现行本有四种︰(1)敦煌本(2)惠昕本(3)德异本(4)宗宝本。

[参考资料] 印顺《中国禅宗史》;《六祖坛经研究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松本文三郎着?许洋主译〈六祖坛经的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1});《禅宗全书》第三十七册、三十八册;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二册;荒木见悟《禅?语录》第十四册;篠原寿雄(等)编《敦煌佛典?禅》。

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八册,页5188b~1179a,参照“德异”之名条?

[参考资料]《增集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五;《五灯严统》卷二十二。

4.《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十册,页6469~6494,〈行由品〉~〈付嘱品〉。参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之名条?

([参考资料] 印顺〈炖煌本坛经校刊记〉(《华雨集》一);以及取材自印顺《妙云集》下编{7}〈神会与坛经〉)◎附︰印顺《中国禅宗史》第六章第二节(摘录)。

三、《印顺吕澄佛学辞典》:

《印顺吕澄佛学辞典》第六册,页311~312,参照《六祖坛经》之名条?(《吕澄佛学论著选集》五,页2790~2792。

四、《中国大百科全书》:

1.参照“汉语词汇”之名条:到了晚唐五代,禅宗语录(如《六祖坛经》、《祖堂集》)和通俗文学作品(如敦煌变文)比较充分地反映出当时口语的面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见于“正统文言”的词语,是研究近代汉语前期词汇发展的重要资料。

2.参照“禅宗”之名条: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3. 参照“禅宗语录”之名条:禅宗之有语录,肇自《六祖坛经》,以后日益发展,成为禅家的一种专门文体。

4. 参照“丁福保”之名条:著作多属入门书和佛经笺注,重要的有《一切经音义提要》、《佛教精华录笺注》、《六祖坛经笺注》、《心经笺注》、《六道轮回录》、《佛学指南》、《佛学起信论》及《佛学大辞典》。自订《畴隐居士年谱》,详述其生平事迹,附载于《佛学大辞典》。

5. 参照“契嵩”之名条:校定《六祖坛经》,并著《六祖法宝记叙》。后人集其论著、书启、叙记、诗歌、碑志为19卷行世,题为《镡津文集》。

6. 参照《六祖坛经》之名条?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五、《佛书解说大辞典》第十一卷,メ-ク:页324~325。参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冠注”、“六祖法宝坛经”、“六祖坛经肯窾”、“六祖坛经钞”、“六祖坛经节录”、“六祖法宝坛经海水一滴”、“六祖法宝坛经讲义”之名条。(大久保坚瑞)

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页650上、2536下10,3001上18。新文丰出版公司。疏注二家有:六祖坛经增注,日本山田大应注。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注。参照“六祖”之名条。

七、《望月佛教大辞典》:编纂代表者:冢本善隆,页5069。

1.参照 ロクソダイシ ホウボウダソ ギョウ“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名条。

2. 图版番号:1536~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3. 图片页:309 。

八、《佛典解题事典》:水野弘元,地平线出版社,页206~207,昭和52年4月30日。,参照《六祖坛经》之名条?(镰田茂雄)

九 、《国译一切经》:译一,和汉部,诸宗部9。

十、《大藏经入门》:法印集8,印海法师、愿炯法师合译,出版者:财团法人严宽祜文教基金会,2004年12月初版,页180~181。

十一、《佛典精解》:撰者~陈士强五 纂集部第三门语录第一品惠能语要,页826~842,发行日期1995年 7月一刷。附元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页836。

十二、《大藏经全解说大事典》:经码 2008,经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部别 诸宗部,册别 48。

十三、《中国禅宗大全》:李淼编著,参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名条,出版者: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5月初版,页15。

十四、《中国佛教论集》:印顺导师,曹溪的南宗,页108。

十五、《大正新修法宝总目录》:诸宗部四 ,200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附六祖大师缘记外记,页362~265。

十六、《佛教大藏经总目录索引》增订校正全藏完整本:第七十二册,诸宗部 五,199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页715。

十七、《大藏会阅》:会性法师,(四) 禅宗 19,页325,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68年9月1日初版。

十八、《中英佛学辞典》:参照“六祖”之名条,页136。

十九、《佛学常见辞汇》增订本:参照“六祖”之名条,陈义孝居士编,普门文库印赠,页118。

二十、《中华民国六十年来佛教论文目录》记载:页190,04363~04375,南顿禅之前(五家七宗以前),共13笔。

二十一、《中英佛学辞典》:发行者慈惠法师,出版者︰佛光出版社,页190。

贰、专书:

一、张曼涛主编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禅学专集之一,《六祖坛经研究论集》,民国65年10月出版,共25笔。

二、演培法师著《六祖坛经讲记》,演培法师全集,经释十一,演培法师全集出版委员会,西元2006年1月,新版一刷。

三、松本文三郎《金刚经と六祖坛经の研究》,京都,大正2年。

四、宇井伯寿《第二禅宗史研究》の〈坛经考〉,东京,昭示26年。

五、铃木大佐公田连太郎の敦煌本兴善寺の《坛经》が便利であゐ。

六、《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简介 / 杨曾文。

参、依古代文献:

一、《六祖坛经》版本: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大致可分五种类型。

1.敦煌手抄本。不分品目,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经尾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一卷”。一般以此本为最古。后称此本为敦煌本。

2.惠昕本(兴圣寺本)。书前有惠昕序,系根据繁本《坛经》删定而成。后传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宁寺本及大乘寺本,题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师坛经》,卷数品门均同,文字稍异。书前无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3.高丽传本。题作《六祖法宝坛经》,疑即德异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万历二年(1574)重刊,光绪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异《略序》,记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统本及曹溪原本,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题名均与高丽传本同。

4.流通本。题作《六祖法宝坛经》,前有德异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动。与此本体例相同者有真朴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宋郎简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题下有“赐紫当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孙真朴重梓”)及金陵刻经处本(1929年刻)等。

5.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题下有“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僧录司右阐教兼钟山灵谷禅寺住持净戒重校”。不分品、卷。万历四十八年赵琦美所刻房山石经本与此同一体例,但题下重校人改为“明周至住山比丘圆载、西吴学人真程同校”。

二、《六祖坛经》现行本︰有四种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三册,页1168a~1179a,参照《六祖坛经》之名条记载:

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发见的写本(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大概是五代时所写,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2.惠昕本︰二卷。原本是晚近在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发现的覆刻宋本,题作《六祖坛经》。此本原为宋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惠昕以古本文繁,于乾德五年(967)所改订,分二卷,十一门(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六、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五十四都著录此本,时已改作三卷十六门)。绍兴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于蕲州刊行,后流传日本,经兴圣寺翻刻(同出于这一本系统的,还有金?泰和七年,即1207年的高丽刻本)。

3.德异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开为十门,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本是元?德异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于吴中休休禅庵,高丽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万恒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于曹溪重刻,万历元年(1573)李材(见罗)再刻,万历四十四年(1616)德清于庐山法云寺覆刻,清?顺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据李材本校刻。

4.宗宝本︰不分卷,亦开为十门,是元?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宗宝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所改编,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本以径山方册本为主,其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减)。宗宝自己有跋语说︰“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其所增机缘,与曹溪原本文同,或即出于彼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传本:

根据─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第六章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第一节 坛经的主体部份─

1.惠昕本,分二卷十一门。编定的时间,考定为宋太祖乾德五年(九六七)五月。惠昕本于政和六年(一一一六)再刊,传入日本,被称为“大乘寺本”,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刊本,传入日本,被称为“兴圣寺本”。大乘寺本与兴圣寺本,品目与本文,虽有多少修改,但分为二卷十一门,是相同的,都是惠昕的编本。惠昕所见的古本,文段繁长,至少是九世纪本。关于“弟子机缘”,惠昕本还只是志诚等四人,与炖煌本相同。“坛经传授”,从法海一直 传到圆会,主要是多传了圆会一代。而炖煌本中,从二祖到五祖的付法偈,六祖所说的二颂,及 末后“如付此法”等附记,惠昕本缺。这可以推见:惠昕本所依的底本,近于炖煌本,而是圆会所传本。在这个基础上,参考古本而改编成的

2.“至元本”: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0),德异在吴中刊行‘坛经’,序文说:

“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古本,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岁中春月叙”。

3.德异本,在日本有元延祐三年(一三一六)刻本,称为“元祐本”,是经高丽而传入的。德异本翻刻本极多,憨山大师重刻的曹溪原本,也就是这种本子。依德异的序文。所见的“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可能指惠昕本而说。又说从通上人得到的古本,就是三十多年前见过的,就把古本刊出来。到底是刊行古本,还是有所增减呢?德异的至元本,与惠昕本相比,显然是文句增广了。凡惠昕本所有的,如“传五分法身香”,“唐朝征召”等,至元本也是有的。内容上,“弟子机缘”是大大增广了,大致与‘景德传灯录’相近。组织上,将说般若波罗蜜法,与功德及净土的问答,提前而编于“得法传衣”之后。

4.宗宝本,与德异本相近的,宗宝的跋文说:“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坛经’)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至元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宗宝自署为“南海释宗宝”,传说为“风幡报恩光孝寺”的住持。依跋说,刊行于至元辛卯夏,即一二九一年。依三本而校为一本,又加入“弟子机缘”。明太祖(一三六八──一三九八),成祖(一四0三──一四二四)刊行大藏经(南藏、北藏),将宗宝本编入大藏。大正藏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也是依北藏而编入的。从内容看来,宗宝本与德异本,组织上最为一致。

对宗宝的后跋,至少有三点可疑:

(1).德异本刊于吴中,时间是一二九0年春。宗宝本刊于南海,时间是一二九一年夏。同一组织系统的本子,在距离那么远的地区,竟同时而先后的刊出,不太巧合吗?宗宝本能没有依据德异本吗?

(2).即使说,宗宝依据的三本,有一本就是德异所得的古本。那末,“弟子机缘”早已有了,宗宝怎么说自己加入呢!

(3).德异刊本,前有德异序。而宗宝本,将德异序刻在前面,宗宝的跋文刻在后面,这只少表示了──宗宝本是依据德异本,再加精治:“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宗宝本的刊行,应该迟多少年。跋文说“复加入弟子机缘”,“至元辛卯夏”,只是为了隐蔽依据德异本的事实,故弄玄虚!

5.“古本”:在古人记述中,知道‘坛经’有古本(或称“曹溪古本”)存在。如惠昕本惠昕序说:“古本文繁,阅览之徒,先忻后厌”。

6. 宋契嵩也曾校定‘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昕作序为九六七年。惠昕因为古本文繁,才删略为二卷本的。至和二年(一0五六),吏部侍郎郎简作序说:

“六祖之说,余素敬之。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当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粲然皆六祖之言,不复谬妄。乃命工镂板,以集其胜事。至和元年三月十九日序”。郎简所见的‘坛经’,“文字鄙俚繁杂”。“繁杂”,与九十年前,惠昕所见的“古本文繁”相同。契嵩得到了“曹溪古本”,校为三卷,大抵是依据古本,而作一番文字的修正、润饰。所以契嵩的三卷本,可能大梵寺说法部分,与炖煌本相同。而在其他部分,大大的增多,与古本相近。到契嵩时,应有繁杂鄙俚的古本,契嵩勒成三卷的曹溪古本。

四、《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译本:大致上有西夏语文本、铃木大拙博士校订的活字版敦煌本、元延祐高丽刻本、兴圣寺本、明藏现行本。

1.依据西夏语译《六祖坛经》(二):现将罗福成先生据西夏语文本的重译,与铃木大拙博士校订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书店发行)顺次进行对照。

据西夏语文本的重译,文字上未免有少许出入,但文意几乎是一致的。译者罗福成先生在其后记中解释说,‘文亦与藏本繁简不同错乱颠倒”,其原因正如译文末尾(‘行由第一”)附记所明言,注3是只与明藏现行本进行了对照,而未与敦煌本对照。据此译文的文体,西夏语与藏语有同类的文法。在语言学上, 西夏语属于乌拉尔阿勒泰语系的藏缅语族,是一种与藏语不同又相类似的独立语言。也就是说,具有日语那样的语法结构,只是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后。

2.第二叶夏译《坛经》重译:此夏文重译本之‘佛法”,实为‘佛性”之意,因此,夏译《坛经》此句的偈文与敦煌本完全一致。与这两个版本‘佛性常清净,’的经典性表述相反,兴圣寺以下诸本都秉承色彩鲜明脍炙人口的“本来无一物”来表述。此外,第二偈“心是菩提树’,只见于敦煌本和夏译《坛经》本。由此可知,夏译坛经本全未受敦煌以外诸本的影响。

3.第三叶夏译《坛经》重译:译文中的‘‘摩诃野’,可推知为(ma-ha-ya)Maha-yana的音译。在敦煌本铃木版中“摩诃”下有夹注:“原本‘诃’下有‘行’字。”注5矢吹博士《鸣沙余韵》的原写本影印件上也明确引为“摩诃衍”不知为何。注6或许西夏译者如前所引,将‘摩诃’音译成“摩诃衍”,或者应为“摩诃衍”而敦煌写本中却误写为‘行”。无论如何,从这些经文的前后关系来看,像铃木版以及兴圣寺以下诸本那样,只有“摩诃”二字更为妥当。由此可知,敦煌本与夏译〈坛经》有共同的失误。

4.第四叶夏译《坛经》重译:重译文中‘番文彼岸到”之句,相当于敦煌本‘唐言彼岸到”。这个“番”字为西夏文“弥”, 注7为西夏人的自称,因此,意思是“西夏语彼岸到”。

5.第五叶夏译《坛经》重译:这一段与兴圣寺本主一对照,正是从“七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门”的,结尾,到“八问答功德及西方相状门”开头的那一部分。并且,在元延祐高丽刻本中,注8后半部分(“使君礼拜自言”以下)清楚地见于相当于兴圣寺本“八问答功德及西方相状门”的“释功德净土第二”的开头,亦见于明藏现行本“疑问第三”的开头。译者罗氏与现行本进行了对照,于重译之时在第五页的结尾(疑问第三)缀以附记。然而,前半部分的偈语并未见于其前一章,即高丽本“悟法传衣第一”、明藏本“般若第二”的结尾部分,反而见于高丽本“传香忏悔第五”、明藏本‘仟悔第六”的结尾部分。两个版本应见此偈之处却只有以“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为开头的颂语。此等章节排列及偈颂的变更,是在元延祐年间高丽本编纂时所做的修改。明藏本总体上秉承了高丽本,将“悟法第一”分成‘行由第一”和‘般若第二”两个部分,文字也多少进行了修正。

译文中颂的结尾部分有“若值大师顿法教”之句,诸本作“大乘”。并且,原文亦作“大师”。无论如何,它们在意义上并无大的差别。

肆、现代的研究成果(概况):  一、参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六祖坛经》之名条记载,关于《坛经》真伪:

1.(杂语)传灯录二十八南阳忠国师语曰:“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忠国师者,曹溪之直弟也。可见此时已有改换之伪本矣。其后在辽国遂为焚弃。

2.佛祖统纪十四高丽国义天传曰:“见飞山别传议,为跋曰:甚矣古禅之与今禅名实相辽也。(中略)珠公论辩斯其至焉,近者辽国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与焚弃,而比世中国禅宗章句,多涉异端,此所以海东人师疑华夏为无人。今见飞山高议,乃知有护法开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者,岂不赖珠公力乎(成珠作别传议,于禅教之际,深有发明)。”

3.其后至元,德异宗宝二老,探古本删定之,刊行于世。此今之坛经也。德异序曰:“惜哉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与诸胜士同一受用。”是元世宗至元二十七年之记也。宗宝跋曰:“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版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清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是其翌年之记也。案二公同时刊行二本。而宗宝本为胜,后人取德异之序冠之。以广流通。

二、文章短评︰

1.《坛经》的思想特质–无 / 吴汝钧

2.《坛经》中神秀偈与慧能偈之哲学的解析 / 吴汝钧

3.公案禅之哲学的剖析 / 吴汝钧

4.禅宗圆相论探原 / 吴永猛

5.《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 / 胡适

6.《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 / 胡适

7.荷泽大师神会传 / 胡适

8.神会与《坛经》 / 钱穆

9.神会与《坛经》–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重要问题 / 释印顺=Shih, Yin-Shun

10.《六祖坛经》异刊本之发现 / 李嘉言

11.读《六祖坛经》 / 钱穆

12.读六祖《法宝坛经》 / 乃光

13.论能秀两大师 / 唐大圆

14.《六祖坛经》大义–慧能真修真悟的故事 / 钱穆

15.六祖之偈–关于六祖之偈 / 王礼卿

16.六祖之偈–关于六祖之偈 / 钱穆

17.关于《六祖坛经》 / 杨鸿飞

18.略述有关《六祖坛经》之真伪问题 / 钱穆

19.《〈坛经》之真伪问题〉 读后 / 杨鸿飞

20.再论关于《坛经》真伪问题 / 钱穆

21.〈再论《坛经》问题〉 读后 / 杨鸿飞

22.慧能与《坛经》 / 澹思

23.谈《六祖坛经》真伪问题 / 蔡念生

24.禅史, 禅学与参禅–结束讨论禅宗史学的争论 / 华严关主

25.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 陈寅恪

26.《坛经》之笔受问题 / 罗香林

27.《坛经》法义之体会 / 萧春溥

28.《六祖坛经》管见 / 罗时宪

29.《六祖坛经》研究略见 / 高永霄

30.从《六祖坛经》以论禅门人物之人生智慧及其生活境界 / 许兆理

31.禅宗的思想与风范 / 鉴安

32.唐代禅宗学说略述 / 吕澄

33.论慧能六祖禅 / 陈真如

34.光孝寺与六祖慧能 / 谢扶雅

35.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 / 胡适

36.与无修居士论禅与台净两宗异同 / 融熙

37.禅宗与唯识宗之关系 / 妙根

38.天台思想的发展 /盐入良道 撰;李世杰译

39.初期的禅思想 / 关口真大 撰;李世杰译

40.“盛期的禅”思想 / 西义雄 撰;李世杰译

41.一行三昧与中国禅 / 游祥洲

42.佛学的儒学化与儒学的佛学化–以《坛经》,《复性书》为例 / 赖永海

-hui, Ma-tsu, and the Transcription of Encounter Dialogue / John R. McRae

44.《六祖坛经》之研究 / 松本文三郎 著;许洋主译

-CH’AN / 释圣严=Shih, Sheng-Yen

46.六祖坛经的思想 / 释圣严=Shih, Sheng-Yen

47.《六祖坛经》的思想=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 释圣严=Shih, Sheng-Yen;于君方=Yu Chun-fang 译

48.从禅悟的观点论海德格, 道元与慧能 / 成中英 著;郑振煌 译

49.《坛经》与六祖禅画 / 吴永猛

50.《坛经》思想的源流 / 李昌颐

51.菩提达摩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 / 黄伟雄

52.明末禅宗在浙东兴盛之缘由探讨 / 孙中曾

53.六祖坛经所启示的自我教育 / 彭震球

54.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一) / 南怀谨

55.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二) / 南怀谨

56.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三) / 南怀谨

57.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四) / 南怀谨

58.金刚经与六祖慧能 / 陈荣波

59.《坛经》慧能顿悟禅教深层义蕴试探(上) / 傅伟勋=Fu, Charles Wei-hsun

60.《坛经》慧能顿悟禅教深层义蕴试探(下) / 傅伟勋=Fu, Charles Wei-hsun

61.坛经中之“自性”的意含(上) / 杨惠南=杨惠男=Yang, Hui-nan

62.坛经中之“自性”的意含(下) / 杨惠南=杨惠男=Yang, Hui-nan

63.六祖坛经中之修证理论与藏密宁玛派大圆满法门之比较(上) / 蓝吉富

64.念念清净–读六祖坛经 / 孔维勤

65.不识一字顿悟自性的六祖–慧能 / 熊琬

66.六祖坛经所启示的自我教育 / 彭震球

67.吕澄的学风与现代佛学研究–访冉云华教授 / 温金柯 采访整理

68.六祖慧能传(一) / 宇井伯寿Ui, Hakuju 著;王进瑞 译

69.六祖慧能传(二) / 宇井伯寿Ui, Hakuju 著;王进瑞 译

70.六祖慧能传(三) / 宇井伯寿Ui, Hakuju 著;王进瑞 译

71.六祖慧能传(四) / 宇井伯寿Ui, Hakuju 著;王进瑞 译

72.六祖慧能传(完) / 宇井伯寿Ui, Hakuju 著;王进瑞 译

73.坛经的笔受及其版本(上) / 演慈

74.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 / 杨惠南=杨惠男=Yang, Hui-nan (编, 撰)

75.从宗宝本六祖坛经论六祖惠能的生活实践哲学(上) / 黄连忠

76.从宗宝本六祖坛经论六祖惠能的生活实践哲学(下) / 黄连忠

77.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摸象记(一) / 宽如, 宽荣 合著

7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摸象记(二) / 宽如, 宽荣 合著

79.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摸象记(三) / 宽如, 宽荣 合著

80.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摸象记(四) / 宽如, 宽荣 合著

8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摸象记(五) / 宽如, 宽荣 合著

82.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摸象记(完) / 宽如, 宽荣 合著

83.六祖惠能大师 / 卫士

84.六祖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 / 钱穆

85.六祖慧能禅法的特色 / 释果祥

86.《六祖坛经》经文选本(一) / 法海集记

87.《六祖坛经》经文选本(二) / 法海集记

88.《六祖坛经》经文选本(三) / 法海集记

89.《六祖坛经》经文选本(完) / 法海集记

90.略谈《六祖坛经》流传海外的不同版本 / 禅和子

91.六祖慧能“真身”考 / 徐恒彬

92.六祖《坛经》“净土说”疑辩 / 西妙

93.六祖坛经顿教法门的建立与开展(上) / 李昌颐

94.六祖坛经顿教法门的建立与开展(下) / 李昌颐

95.见性成佛–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 / 陈水渊

96.六祖坛经与中国文化 / 周中一

97.六祖坛经奥义之析释 / 吴美玉

98.读《六祖坛经》记 / 吴锦煌

99.柳宗元曹溪六祖赐谥碑文 / 杜若

100.两个伟大心灵的会通–从智者大师到六祖惠能 / 陈松柏

101.谈《六祖坛经》之可观性 / 张善同

102.《六祖坛经》哲理之我思 / 张善壹

103.论六祖惠能的修养论–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之讨论 / 高柏园=Kao, Po-Yuan

104.六祖坛经的主旨–见性 / 陈延进

105.《六祖坛经》思想之承传与影响 / 胡顺萍

106.“六祖坛经”之禅机大旨 / 朱维焕

107.阳明哲学与禅宗 / 张志良

108.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以“众生本来是佛”为中心=A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Doctrine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 杨惠南=杨惠男=Yang, Hui-nan

109.道信与神秀之禅法的比较–兼论惠能所批评之看心, 看净 的禅法=Shen Hsiu’s and Tao Hsin’s Way of Zen:A Comparison / 杨惠南=杨惠男=Yang, Hui-nan

110.前弘时期印度与汉地佛教之传入西藏与影响 / 林崇安=Lin Chung-An

111.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考 / 徐恒彬

112.南朝至唐广州光孝寺与禅宗之关系 / 罗香林

113.评胡适的禅史研究–1969年争论《坛经》的回顾与思考 / 顾伟康

114.《六祖坛经》对明儒陈白沙的影响 / 姜允明

115.《六祖坛经》诸本的演变和慧能的禅法思想 / 杨曾文

116.郭煌六祖坛经读后管见 / 潘重规

117.六祖慧能的禅学与中华文化 / 罗宗涛

118.中国禅的历史探讨(上)–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 / 铃木大拙 著;徐进夫 译

119.中国禅的历史探讨–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中) / 铃木大拙 著;徐进夫 译

120.中国禅的历史探讨–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下) / 铃木大拙 著;徐进夫 译

121.希迁禅师思想, 禅法研究 / 柯春銮

122.禅学与唐宋诗学 / 杜松柏

123.六祖坛经思想之承传与影响 / 胡顺萍

124.百丈怀海禅师研究 / 蔡琪惠=Cai, Qi-hui

125.韩柳文学与佛教关系之研究=The 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between Han, Ya, Liu, Tsung-yuan / 林伯谦=Lin, Po-chien

126.宋代临济宗之研究 / 章彩玲

127.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释传记提要 / 唐龙

128.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 / 江灿腾=Jiang, Cian-Teng

129.从奥古斯丁与六祖慧能探讨东西方的哲学精神过程中的存在自觉者 / 石朝颖

130.百丈怀海禅师之禅法与禅林清规研究 / 丁仁淑=Ding, Reb-shu

131.“晚唐暨五代禅宗的发展–以与会昌法难有关的僧侣和禅门五为重中心”=The Development Of Zen Buddhism From Late-Tang To Five-Dynasty Period–In the center of Ch’an monks and five families relative to The Hui-Ch’ ang Persecution / 赖建成=Lai, Jien-cherng

132.禅宗对语言与真理的看法–一个西方哲学的理解进路=The main idea of Language and Truth of The Zen Buddhism-one way to understand through The West Philosophy / 谢孟锡=Shieh, Spancer

133.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 / 罗香林

134.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 / 释东初

135.六祖坛经分品讲话条目 / 唐一玄编述

136.中华民国六十年来佛教论文目录=Classified Catalogue of the Articles Concerning Buddhism–During the Sixt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71) / 中国佛教会文献委员会=The Buddhist Archives Commiss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137.禅学真义 / 释东初

138.六祖坛经研究论集 / 张曼涛=Chang, Man-Tau 主编;释道安 监修 民国65年10月出版 大乘文化出版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

139.六祖坛经诸本集成 / 柳田圣山编辑

140.禅道与箭术 / 海瑞格=Herrigel, Eugen 撰;道山=Tausend, Hermann 选订;吴怡;吴恕同 译

141.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编之下)(四) / 钱穆

142.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 张曼涛=Chang, Man-Tau 主编

143.惠能大师–六祖 / 释白云

144.禅学与唐宋诗学 / 杜松柏

145.中英对照佛学丛书–经典之部(壹) / 中英对照佛学丛书编委会编译

146.六祖坛经讲话 / 释圣印 讲

147.六祖坛经今译 / 释圣印译

148.佛学论著 / 周中一着

149.中印禅宗史 / 智璨作;释印海 译

150.六祖法宝坛经白话译本 / 释能学 译

151.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 / 杨惠敏撰

152.坛经对勘 / 郭朋

153.禅宗第六祖讲佛法珍宝于法坛的经 / 释能学撰

154.大乘百法明门论 八识规矩颂纂注 / [明] 广益纂注

155.禅语录(上/下) / 冯作民, 宋秀玲编

156.禅学阐微 / 陈荣波 撰

157.六祖法宝坛经 / [唐] 释法海 录

158.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 释星云=Shih, Hsing-Yun 讲

159.禅语精选集–追求心灵高远的生活境界 / 释松原

160.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王卜禅

161.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 释宣化

162.六祖坛经流行本 敦煌本合刊 / 詹励吾

163.随喜成佛-坛经静坐法 / 席长安

164.佛学思想译丛 / 释印海=Shih, Yin-Hai 译

165.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 / 铃木大拙著;徐进夫译

166.随喜成佛 / 席长安

167.六祖大师化迹因缘 / 赵亮杰

168.六祖惠能画传 / 余乙樵 编绘

169.六祖坛经注释 / 东方佛教学院 编注

170.东初老人全集补编 / 释东初 编著

171.增注六祖坛经 / [唐] 释慧能 讲;山田大应编注

172.坛经校释 / [唐] 释慧能;郭朋校释

173.坛经导读 / 郭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