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锦集六篇

乐进修 人气:3.05W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锦集六篇

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元宵节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元宵汤团,看花灯以及礼花,以及家里的亲人在一起,欢欢喜乐。出格是元宵节的黑夜,夜空中五彩的烟花在欢喜地舞蹈,何等沸腾啊!而玉轮姐姐悄然默默地站在他们旁边,精心肠欣赏烟花的舞姿。

元宵节的黑夜,日头方才沉落来,响彻云天的鞭炮声就从楼别传了进来。"开饭"妈妈开心肠一声令下,我小鸟一样地降临饭厅的饭桌旁,哇,好丰厚的晚餐呀。满桌的饭菜以及一阵子紧似一阵子的鞭炮声已让我愉快不已,吃过元宵晚饭后,妈妈以及父亲说要出去看元宵节烟花,放许愿灯(孔明灯)好开心喔,我都有点患上意忘形了。

降临了大街上,街上灯火通明,只见人们的脸上都春风患上意的,到处都洋溢着欢喜的笑声。天上时时绽放出五彩的烟花,飞来1个个许愿灯(孔明灯)这一朵那一簇的,出格标致,有红的、绿的、蓝的、粉的、金黄的……花团锦簇。我想,许多多少人都以及我的心情一样,像这夜空中的元宵节烟花,心花盛开。

咱们终于走到了广场。哇塞,这搭的人许多多少许多多少呀,兔灯,一盏,两盏,三盏,四盏……许多多少呀,我都快数不过来了。那只小灰兔灯最受接待,这个孩子摸摸它的头,那个孩子摸摸他的脑壳,最后再以及它合张影。

今天的玉轮出格亮出格圆。夜空中的孔明灯,这边有1个,哎,哎,那边还有1个,看着看着,原来有许多多少呀,愈来愈多。红灯笼一样的孔明灯在夜空中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飞越小,直到恍惚患上看不见影。人们都有点冲动,拿脱telephone拍摄,只为留下她的靓影。

霹雳一声,礼花像一条蛇窜上靛蓝的天空,顿时在天上绽开,像1个大菊花,瞬间又消掉了。接着,礼花接二连三地升值班夜间守卫空,有的像彩色带子,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1个个的心,我又感觉那个像一只水晶鞋。元宵节之夜的天空成为了烟花的海洋,百花齐放,好标致啊!

欢喜的元宵节,美丽无比的烟花,给咱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带来了生活的美好,也给咱们孩子留下了欢愉的童年。

今天是2月二十三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玩。

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张灯结彩。市中心周围四条宽阔的马路上灯火通明,使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一家来到商之都门口,那里围着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人群中还搭建了一个露天舞台,上面有8个小孩在吹气球看谁先吹炸。别看那些小孩十分瘦小,样子有些弱不禁风,但吹起气球来还是能露一手。在一旁的主持人手里拿着麦克风不停的呐喊加油,使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大厅内。大厅里的大牌子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凑上前一看原来是猜灯谜,猜到了就到总服务太兑现。我看了浑身都是精神,连忙拉着父母上二楼。到了二楼抬头看天花板,哇好多的灯笼,有些灯笼下面还挂着红色的纸条,那上面写的便是谜面。有的是打一个成语,有的则是一个字,有的则是一名球星的姓名,有的还是一本书名、一道菜名。形式各种各样,让人伤透脑筋。到了卖内衣的地方有一个谜面让我一看就知道谜底:水上健儿(打一成语)我猜的是如鱼得水,因为这则谜语曾在电视上播过。正当我兴奋的准备到总服务台报谜底时,爸爸的一句话让我犹豫不决:“肯定不对,‘如鱼得水’和‘水上健儿’有什么关系?”我想是啊,可我明明记得是对的呀,对,要相信自己。于是我满怀信心的来到总服务台,还没等我开口工作人员就说:“7:30已经过了,不在进行活动。”哎,真是后悔莫及呀!

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又是一年元宵节,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响彻云霄,一簇一簇的烟花似流星般流窜,油城的夜晚已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此时的我却在回味着儿时那难忘的元宵节。

生在豫东和山东交界的农村,童年的元宵节给我留下的印象大都是放鞭炮、看烟花、瞧新娘……最最有趣的当属小闺女们喜爱的游戏——七人扎。七人扎,顾名思义由七个20岁左右的小闺女组成,我在12岁本命年时破例参加过一次。记得刚过破五就由年龄稍大点的“招兵买马”,一旦确定人选,就马不停蹄地借道具——老太太的扎腿带。

等待批准加入后,我忙不迭地跑回家,拽着奶奶的腿就解奶奶那双新买的扎腿带,由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压岁钱,交给组织的头儿,买些纸箔、香火,还从家偷偷拿来了包子、枣糕、花生、糖等做一部分做供品,一部分当夜宵。

晚饭后,七个人相约一起上街看烟花,那个年代的烟花不像现在这么时尚,都是些二踢脚、哑巴便、窜天猴什么的,记得那时五六岁的孩童都要等穿上哥哥、姐姐的裤子才敢上街瞧烟花,唯恐哪个哑巴便“滋溜”一下窜到裤裆里。瞧新娘,也是我们这帮小妮子的最爱,我们喜欢站在村口的路边上,等本村的新娘刚跳下自行车,我们就会蜂拥而上,揪着新娘的包袱看人家从娘家带来的枣糕盘,比划着、诉说着、分享着,那滋味完全不亚于自己吃枣糕的那份惊喜和甜蜜。

等夜深人静,众人散去后,我们七个小闺女会躲在一个安静的屋子里,由“头儿”请出找老人扎好的“灶王奶奶”,各自摆出自认为最好的东东做供品,一切准备就绪,七个人依次掏出自己借来的扎腿带,“头儿”第一个上阵,微闭眼睛,一边嘴里振振有词地念叨着“正月十五有灵圣,有福的系个大囤套小囤,没福的系个打水罐子单线绳”,一边将七副扎腿带依次打结。做完这一切,“头儿”由众姐妹陪同、双手虔诚地拖着系好的带子走进庭院用力甩出,根据地上的图案推断此人是否有福气,将来嫁个什么样的婆家,还可根据图案密集的方向推断出婆家的大致方向。

轮到我系带子时,我紧闭双眼,嘴里念念有词,使劲地系着每一个结,然后虔诚地、一步一挪地来到庭院,只听“头儿”一声“甩”,我使出了吃奶得劲使劲往高、往外甩,“快来看,快来看,新英系的图案最方正,看来她还真的是‘粗夫人’(因皮肤粗糙而得此雅号),瞧!她一准得嫁个远地方……”这个游戏只给我留下了这些个印象。

80年中期,我技校毕业分配到油田工作,当时的同伴大都嫁到了附近的村庄相继生子育女,偶尔相聚也都羡慕我有个稳定的工作。

90年代,听说她们大都是两个、三个孩子的母亲,不过她们凭着自己有文化在家承包了稻田地、养起了鸡和猪,丈夫外出打工做积蓄,自己在家赚点零花销,小日子过的甜甜美美。春节遇到时,她们都催我赶快把自己嫁了吧,千万别嫁太远,还说小时的游戏不灵验。

二十世纪,她们有的当了婆婆、丈母娘,孩子大了,她们也不再满足于家里的二亩三分地了,她们有的承包了村里的饭店,有的做起了生意,还有的夫妻二人合开了化工厂,做的最大的当属当年的“头儿”,她跟着丈夫跑到了攀枝花做起了“选铁”的生意,前不久还送给弟弟一辆奥迪车,成了我们村里的首富。年前回来电话邀我们相聚,她们笑我面嫩,说我闲着没事弄出个13岁的孩子玩,当我说这是我的唯一的儿子时,她们都笑我“太笨了”,当初只会学习,笨到了嫁不出去,还调侃当年的“粗夫人”也没见享多少荣华富贵,反倒是她们经过这二三十年的摔打到了“啥也不想、享清福”的年龄了。

因都是姐妹,她们的取笑我也没往心里去,可细细琢磨还真是那个理:游戏总归是游戏,命运掌最终还是要握在自己手中。无论个人“基础”如何,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即便是我们“头儿”的奥迪车也不是靠当年的“大囤套小囤”换来的。

望着街边的排排花灯,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那个元宵节,美丽的场景,年少的情怀,甜蜜的回忆……这些元素都与“难忘”紧紧相连,让我每每想起,便幸福如昨,陶醉其间。

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古时称为上元节,中国民俗传统,说的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节日夜晚,天高月悬,彩灯盏盏,老人孩子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夜幕降临,灯市里人流如潮,佳人执扇遮面,才子作画赋诗。一路灯谜谁解,烟花谁读,甚为遐意。天公作美,连日来阴雨绵绵,可到今天,丽日普照,是夜定为万里无云的好时光。

考史知,元宵节源于汉代,说是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惠帝刘盈死,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而后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而元宵的起源据民间相传,春秋楚昭王在某个正月十五日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昭王请教孔子,孔子道“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令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是寄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浮萍果这一说法很有意思。

燃灯观灯起源于中国三大教其一的道教“三元说”。其内容是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燃灯观灯,汉时已有此事。到唐时,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风靡习俗。诗人卢照龄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何等壮观啊。经历朝历代传承,节日灯式渐渐繁多,灯的名目内容也目不暇接,镜灯、凤灯、琉璃灯等,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前些年上过央视的“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灯节更为旷世。其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再说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新增活动,首现于宋时。南宋临安每至元宵节制迷,猜谜。初始为把谜语写于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天各一方的有情人会将思恋写于纸笺折成船形,上着点燃的蜡烛,临波放逐,寄托情愫。天各一方的有情人会将思恋写于纸笺折成船形,上着点燃的蜡烛,临波放逐,寄托情愫。不少地方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上元节,吃“五谷饭”、喝“聪耳酒”,以期五谷丰登,耳聪目明。上元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伴有各种游戏,过去有“火炬战”,比火炬亮的时间长短;“车战”,两台车相撞,比哪辆结实;“石战”,两伙人互相扔石头,看谁能抵得住。搞这些活动时,全村男女齐出动,或参加比赛,或敲鼓助威,或吹箫鼓劲。晚上进行“迎月”、“踏桥”等娱乐活动。迎月,大家纷纷举火炬上山。山高处迎圆月,据说谁先登山望见初升的圆月,谁当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后,男女老少伴着欢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桥。传说,在上元月光下来回踏桥,可以康宁无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对家的概念非常讲究,虽然新年才过,很多人已奔赴异乡打拼,在这节日里,都会遥望故乡祝愿亲人安康如意。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忙碌人世,为的就是一个安稳和睦的家庭,老人孩子以及相伴终生的爱妻。

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代诗人唐寅的一首《元宵》,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美妙画面。中国古代很多伟大的诗人也都留下过不朽篇章。

在中国众多的民俗节日里面,元宵节可谓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了。它的主题是什么?恐怕有很多说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鼠年的元宵节了。可是,从凌晨到夜晚,我们这里天空中响彻的就是鞭炮声,好象是元宵节已经改成了“鞭炮节”。大街上少了很多人和车子,绝大多数商店都关门了,这些商店在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是不关门的,但是正月十五是非关门不可,据说是上山祭祖去了。

过去,夜又称宵,元宵是指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的很多地方把元宵节当成中国的狂欢节,情人节。过春节时,人们在家里守岁,而元宵节就不同,不管男女老少都爱要出去看花灯,猜灯迷,所以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说法;过去的女子很少出门的,很少能与心上人相见,元宵节为他们提供了相见的机会;如果没有心上人呢,也可在元宵节出去,说不定能遇见中意的人呢,所以元宵节又称是中国的情人节。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当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在正月十五吃汤圆以示一家和睦团圆。

灯谜、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常用的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元宵节中,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还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

另外,在元宵节里舞狮子也是我国的民间习俗。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子前来助兴。这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以后就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民间,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而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求生活吉祥,万事如意。

另外,元宵节是要闹。为什么要闹呢,怎么闹呢?原来,在一年的四季以后,大地是沉睡的,不闹醒不了,春天也是要闹才来的,为了求得一个丰收年,所以要闹的。

可是,具有悠久传统和丰富内涵的元宵节,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一种地方性和个异化、随意化色彩的节日,有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去起一个导向作用,城市和农村已经很少有人组织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一些特色的项目已经面临失转的危险;现在的小孩子,有很多没有看见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只知道放鞭炮这样比较危险的活动,很多年轻的家长也慢慢不知道元宵节是一个什么节日,当然,吃汤圆和放鞭炮是知道的。

因此,我们期待,一些地方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保护和弘扬具有传统意义的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激励、组织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让我国的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不断发扬光大。

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 篇5

元宵节适逢周六,这样的日子最好!恰是阳光明媚,驱车下乡,一路轻松惬意。先过往岳父家,暂停之即接到了已到老家的哥哥电话,说忘了买灯,提醒我不要忘了。头一下子大了,买灯?干嘛?快速地搜索答案,想到了上坟用,但又不敢肯定,只好问明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是啊,我有多少年没有在正月十五这元宵节陪同爸爸一道给老祖宗们上坟了?竟把这传统给忘了!但愿先辈们不予怪罪。

依稀记得以前元宵节傍晚上坟曾买过蜡烛,爸爸再用竹篾做成灯笼架子辅之透明塑料做成灯罩以放在先祖墓前,这样的灯怕风雨,天晴又怕引起火灾。现在都改用电子灯了,使用纽扣电池或干电池,以发光二极管或小灯泡为发光体,有的还辅以音乐,唱响坟茔,好处是有利于消防,却不环保,可见事事都需辩证地看待,利弊权衡。至于上坟缘何送灯,至今仍不太明白,暂且认定是祭典先祖、怀念先辈的一种形——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恩。有一种说法是“灯”与“丁”近音,意即祈祷先祖保佑家族人丁兴旺;或蕴意前途光明。也许福荫子孙,多种期待都兼而有之吧!

因为已身处乡村,只能在路边找小百货店买记忆中的电子灯了。第一家没有,只得掉头回蓼花镇。回转之即,前后左右照顾到了,却在倒车之即,从车顶传来摩擦声,应该是车顶擦上了一旁废弃的向外伸展的水泥斗蓬!难道是老祖宗的警告?!其实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自身眼观六路的技能不足而已。前行不足几百米就看到路边有祭祀用品,摆了一地电子灯。为表示自己的歉意,我挑了这里最大的外形似亭台的电子灯。在同约30多岁的店老板沟通之即,要求所购的每个灯都能在开关打开之即灯都亮,便用家乡话说了句,大意是:“每个灯都要确保亮,不然的话老祖宗会找我麻烦,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请他们找你哈”。没想到,此话一出,已经装袋的灯被再次拿出来验证。我哑然失笑,想起了关于清明的一个段子:一店主鼓动已经为老祖宗购买了纸扎智能手机的后生,告诉他需为老祖宗买个充电宝,免得老祖宗手机没电时来找他。他欣然同意之时,要求店主给个名片,若质量不过关,就请老祖宗来找店主售后……

元宵之夜,月明星稀。村里人聚集祖堂,是要游龙和舞狮。不觉又翻篇到儿时参与过的舞草龙:村里一群小孩,用稻杆扎成一节一节的草龙,用竹杆撑起,各自在家里带上一捆香,点亮插满自己护着的一节草龙身上,形成连串星星点点的亮光,到每家每户游走。还记着那时不知怎么传开的配套土话儿歌(音译):“杆巴龙,乓乓光,一要糖子二要香” 焚香所产生的烟雾,混杂每家接送草龙放鞭炮时产生的硝烟,聚集在各家本不宽敞的厅堂,往往让你泪眼模糊,却时时伴着声声笑语!今晚,我再次成为其中一分子,成为锣鼓队中的一员。草龙已换成了布制黄龙,形神兼备,同时配套了金狮装备。负责游龙的身着黄色配套服饰,清一色青年,雄姿英发!舞狮者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在锣鼓齐鸣声中,堂叔唱起了舞龙歌,村里自娱自乐的闹元宵节目正在开演。游龙和金狮要到每家每户的客厅里转转,驱赶晦气,留住福气;就连常年不开门的老房子,今晚也会敞开厅堂,以鞭炮接送。整个活动近两小时,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好不热闹。再就锣鼓敲打多扯两句:村里添置了两套,每套有六件,分别是锣、鼓、铛锣、铜钹、镲、咯锣(家乡话,打击时发时咯咯的声响,书面语不知道是不是“小云锣”),这其中,按照传下来的节奏,我相对擅长的是的是鼓和铛锣(其实是个半吊子),另外还能滥竽充数的是镲、咯锣,而大锣和铜钹是不敢动手的。敲锣打鼓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我辈却无法比及父辈,节奏的协调、韵律的优美均差一大截,而我们的下一辈,都不敢拿起鼓槌了。不得不感慨,有些传统,随着时间慢慢地流失……

事后,迎着月色,驱车赶到星子县城(当今应称庐山市区,但不习惯)住下,枕着游龙时的余兴和锣鼓的余韵美美地睡了一大觉。

元宵节的作文1200字 篇6

月圆之夜合家欢,万物复苏始于元。

孩童皆喜元宵夜,故人众盼此刻聚。

张灯结彩家家乐,喜庆团圆年年有。

传统习俗绵不绝,元宵佳节声不息。

——题诗

中国传统节日繁多,而我们身为中国人对此却是一知半解。用明星刘德华在某广告中对香港服务行业的一句话:今时今日这种态度是不行的。

我在这么多传统节日里,唯独喜欢“它”。就如东晋宋初时期“田园诗人”陶渊明独爱菊花一样,引用《爱莲说》里的诗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每种喜欢都是有一个必要理由的,而我喜欢“它”,是因为一种人月两团圆的幸福感。“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汉族古俗中,“它”﹑盂兰盆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它”有三宝: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它”就是我最钟爱的元宵节了。或许会有人问我,我对元宵节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其实我觉得答案不是一知半解,也不是一板一眼文绉绉的,而是我真实感受出来的元宵节。

我眼中的吃元宵:曾经听长辈们说过自己亲手做的元宵会更好吃,所以从小就是吃货的我,宁愿抛弃出面与小伙伴玩的机会,都硬要乖乖在家学做元宵。晚上吃到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时,的确是觉得好像比妈妈阿姨她们做得更好吃,当时还乐呵呵地认为自己有做厨师的天赋。

我眼中的赏花灯:书上常说古代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走在街头仿佛有种依然是早晨的光明。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去赏花灯,只是区别在于皇家贵族是豪华奢靡,而平民百姓则是朴实繁华,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普天同庆。在现代,不太可能会有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这一场景,不过有“花灯会”就不愁热闹这问题了。每年在吃过汤圆后,一家子就直奔花灯会去,各式各样的花灯简直使人眼花缭乱,而且还可以现场自己DIY花灯,在赏花灯的同时,还会有一些特色表演来调剂气氛,花灯会无疑是一场“视觉的享受”。

我眼中的猜灯谜:看花灯当然少不了猜灯谜,我觉得在古代最重要就是这环节,因为才子佳人可以在此刻突显自己的才情,然后遇到自己的知己伯乐。小时候去猜灯谜,是因为有奖品拿,所以总会缠着家人去猜灯谜赢取一些小玩意。而长大后去猜灯谜,除了想挑战自己的知识量,更多的是体会过去,仿佛能从猜灯谜中穿越到古代,充当一回才子佳人。

我是元宵节的“狂热粉丝”,狂热到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我对元宵节的了解不会仅限于此。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话“无鸡不成宴”,每逢元宵节这天家里人都会大肆铺张,明明一桌子上没多少亲戚,却硬是要求在餐桌上加多一味关于鸡的菜,还很有理地说“无鸡不欢”。小时候不懂,大人们点什么菜就吃什么,反正又不用我操心。可长大后就不同了,每次饱餐后看到餐桌上依然还剩着不少菜,最浪费的是那强调无数遍的“鸡”居然原封不动,都有种被蚂蚁啃骨头的感觉,浑身不舒服。

刚才提到的“花灯会”,它除了最大的特色是赏花灯之外,还有就是在花灯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说到小吃当然少不了一次性的塑料包装盒和竹签之类的。基本上花灯会过后第二天会产生一种垃圾堆积成山的现象,而这些垃圾大部分是使用过后的一次性塑料物品。

或许大家每次过年都不曾发现这些小细节,但是生活中往往都是细节决定一切。环保口号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是“地球是我家,大家爱护它”。任何事物都是双向性的,我眼中的元宵节是喜庆的,也是浪费的。或许我们的作风能使节日过得更加多样性,但是同时我们也浪费了不少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能把这种陋习当成传统文化一样传承下去,不能因为一时慷慨造成日后资源短缺问题,尝试合理消费,以不浪费为标准,这样会使过节变得更美好与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