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乐进修 人气:1.2W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职高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学习本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炼议论文的主旨。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方面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一些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外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正确态度和方法,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化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A.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B.揣摩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C.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B.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A.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B.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4.教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采用“疑问教学法”,即激疑——质疑——析疑——释疑,以培养学生积极质疑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与教师“疑问教学法”相适应,学生采用“疑问学习法”(即生疑——质疑——析疑——释疑)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突出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简介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

当时,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

阅读课文,围绕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质疑,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

三、析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疑难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采用个体探究式析疑,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

(1)通过背景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这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反映出来?

(2)根据文题,你知道本文会写些什么?

(3)从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文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呢?哪些自然段是写的是“结果”,即什么是“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各段写的是什么意思?

(4)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

2.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主要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的分析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

(1)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这段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可分为哪几层?每层各写了些什么?

(3)在论证“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4)在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5)在论证“送来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3.通过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1)本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请找出第一段中的语句加以体会,理解其真正含义。

(2)“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

B.x片(yā)脑髓(suǐ)

C.自栩(xǔ)玄虚(xúan)

D.吝啬(sè)蹩进(piē)

2.《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3."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4.第3段的中心是()。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5.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

6.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7.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8.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9.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10.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总结全文。

教学设想:

采用“疑问教学法”,以学习和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为突破口,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二、质疑——根据质疑提示,让学生善问会问。

请同学们阅读第7-10自然段,围绕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充分质疑问难。

三、析疑——个体探究式和群体探究式相结合,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质疑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学生析疑主要采用群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一:比喻论证。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重新设计了两个问题来突出此重点。

(1)对待外国文化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者对待不同性质的外国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大宅子”、“鱼翅”、“x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2.主要采用个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即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3.采用个体探究法,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文章主旨。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五句话,这五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本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应用扩展。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1.归纳中心。

2.归纳写作特点。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一、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二、指出下列比喻的喻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三、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

(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2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议论文)的第四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

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问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

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

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2.“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