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乐进修 人气:2.32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阳光皮肤》一文选自北师大版六上的教材,以对话为主线,通过南非的国际少年班里自我介绍的一件小事,写了各国孩子的自我介绍,特别详写了“我”的一段话,写出了南非孩子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是:

1、指导学生正确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各国风土人情。

2、通过品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情感,通过文本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平等,呼唤世界和平,“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悟“我”的内心世界。

难点:理解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说教法

这堂课采用读议结合,情景教学,资料整合,以读代讲,对比、想象等教学方法,辅以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尽量关注学生,平等的和学生对话。既有横向的联系,又有纵向的深入,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学法

1、 采用“画”、“圈”等批注法学习课文。

2、自主感悟式学习,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走进一个特殊的班级,这是一个国际少年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阳光皮肤》。 (鉴于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为了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我们采取了直接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自由默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字词困难。不理解处加上“?”,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二)全班交流,检查默读。

1、出示部分词语:惯例、自豪、鼓励、随即、热泪盈眶、人头攒动、噎。指名读。及时正音。

2、用上部分词串联,说说主要内容。 (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三、直奔重点,聚焦“我”言行

(一)抓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

1、在这么多人的介绍中,谁的介绍打动了你?生再读相关语句,汇报交流。

2、多列尔一开始就准备好了吗?出示:17到21段落。再次浏览,交流从那里看出。

3、主要交流句子:

(1)我的心突然一抖。从一开始,我就思考,我将如何介绍我的非洲,我的南非呢?

(2)现在轮到我了。我站了起来,但是我没有想好,真的。

(3)我向左边望望,身边有我一国的同学。我又向右边望望,也有。但我半天张不开口。 用一个词概括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学生朗读初步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心情。在分部分指导阅读时,每理解完一部分,都要及时指导学生加以小结,再引入下一部分的阅读。这样既能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文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过渡:正当我犹豫为难不知怎么介绍自己的国家时,发现桑巴哈站起来了。

4、出示这段句子:

这时,我发现桑巴哈站起来,他的左肩是低了些许,哦,他的脚有点拐拐的,我知道。半晌,他不开口,为什么?是不是被什么噎住了?他终于开了口:“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缺水,奇缺!还有战争!”

(1)学生轻声读,交流知道了什么?(学生明白 ”犹豫不决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国家都是缺点。)

(2)转化角色,朗读体会。 我知道,我的国家很落后。 我知道,我的国家很缺水。 我知道,我的国家到处是战争。

(3)我还知道什么?猜测桑巴哈的脚拐拐的原因。随机出示非洲的图片和桑巴哈的资料。

(4)师生对读,倒装练习,再度体会。 桑巴哈的脚拐拐的,我知道。 我的国家很落后,我知道。 我的国家很缺水,我知道。 我的国家到处是战争,我也知道。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处读的训练:轻声自由读,转换角色读,师生对读。在一次次的读中学生通过猜想,看图,认识不断加深,感情不断升华,在朗读中明白“我”犹豫不决的原因。在第三次读中我安排了倒装句句式练习,读中体会倒装句的特点和作用。这也是盛新凤老师说过的方法习惯内隐化的体现。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写作方法的教学。) 过渡:这样的非洲,这样的南非,这样的国家,我为难,我该如何介绍呢?找出多列尔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的国家的。

(二) 抓住“我的”语言

1、理解“阳光皮肤”

(1)初读句子,说说黑皮肤和阳光的关系。

(2)能不能说所有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是呀,黑色,是阳光照射的健康颜色,读句子

2、理解“阳光心灵”

(1)再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烙在了你的心里,说说理由。

(2)用一个词语说说白人的行为。拓展: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读出“我”的心情。

(4)感受阳光心灵,他是怎么做的?再读句子。

3、升华“阳光世界” 师:他渴望像一切美丽国家的公民一样,自由、高昂地生活。回到前文,我们一起看看其余的同学分别是怎样介绍的。从他们的介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简要说说世界其他美丽的国家和公民。 师:是呀,阳光皮肤,阳光心灵创造了阳光世界。 (有效地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在逐步地阅读理解的同时,认识也在不断发生量的变化。体现了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文本意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背景音乐 迈克 杰克逊《拯救地球》 师总结:我们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还有信仰不同,喜好也不同,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希望生活在阳光世界下。 (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有了这种浸润身心的氤氲,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让时光驻足,把韵味留住,所以这里我们没有设计写的训练。)

板书设计

世界 心灵 阳光 皮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要求简单、明了。我的设计是从阳光皮肤到阳光心灵,再到阳光世界。解决了难点,也点明了中心。)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上课一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试读课文。然后简要地解题,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杨震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大家一起交流。如:迁、故、谒见、子、君不知故人、何谓等。

二、读出古文韵味

小学安排了古文的学习,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感悟古文简约、精练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古文的韵味。如:自读、互读、细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范背范读也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老师范读时,语速适当放慢些,让学生仔细听,听清楚老师朗读时的语气、停顿、重音等,并在课文上做好记号。接着,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来朗读,师生一起评议。最后,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笔记和理解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或小组读,上台示范读。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基本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感悟到古文琅琅上口用句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

三、感悟人文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基本明确课文的主旨,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这时,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人文内涵显得水到渠成。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一,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其二,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今天阅读此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老师点拨,同学们很快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诚信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惟有诚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宁。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以诚对己,以诚待人,慎微慎独,时刻记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时刻记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决不可以因别人不知道就宽容和放纵自己。特别是为官者,更应该自省、自警、自戒。

同学们的认识在对话中提升,师生的心灵在对话中得到洗涤,并不断清澈起来。最后,引导同学们对照课后的译文,再次阅读,整体感悟古文的简约和精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是一篇略读课文,它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分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还分析了这一课的德育渗透点。

1、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五、德育渗透点

1、透过正太郎和狐狸的亲密关系,让学生从小树立爱惜、保护动物的意识。

2、透过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其中我把……放在了重中之重。

【谈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谈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案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析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讲过程】

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情况以后,为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贯穿全课。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首先出示课件:我们学过了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课文,能说说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吗?看着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事插图,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对狐狸的印象。可我却话锋一转:一直以来老师和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可读了一篇文章后,我反而非常佩服狐狸,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他们已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读后,我顺势问道:“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课文内容。而且告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维观点。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把它们归结为三大类:

1、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

2、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究,比一比看谁能自己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此举再次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文本。

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合作。可说来说去,我发现孩子们始终围绕前两个问题在说,而无一人提及第三个问题。经询问才知他们或者是不理解,或者是明白一些但想法不成熟不敢说。在那一刻我感觉到每个孩子都产生了合作的欲望,于是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后的汇报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当时的课堂是这样的:(播放录像)

这一环节通过自主探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合作交流,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也逐步感悟到: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的这

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悄悄地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

四、表达心声,升华主题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我趁机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自己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句子里包含狐狸的多少心声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请替它们说一句心中的话吧。前面情感铺垫,音乐的渲染,教师语言的感染,让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孩子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激发了,教室里出现了动人的场面:空灵的音乐流淌着,孩子们动情地朗读着,真诚地述说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不动了,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教室里传递着。听听孩子们替狐狸表达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保护你的;我的儿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的;人们啊!如果你们都能像正太郎一样爱护我们该多好啊!……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了,融进课文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个。

面对孩子们的如痴如醉,我被深深感染了,可内心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这时刚好班上侯文丽同学发言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想尽了办法,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它们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使我非常感动,这让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他的话一下子使我豁然开朗,原来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碰撞和来自内心深处的东西。于是我顺势说“侯文丽同学的体会感人至深,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对待孩子的爱是那么伟大,无私,而我们作为孩子有没有象父母爱孩子一样的心爱父母呢?”没想到同学们齐刷刷地回答:“没有!”随即又马上改口,齐声道:“有!”这个自相矛盾、在几秒钟之内改变主意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呢?课堂顿时沸腾了,同学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小手,有的人激动地回忆起自己生病时妈妈无微不至照顾的事,有的后悔地回忆起自己顶撞父母的事,有的尽情地回忆自己孝敬父母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认为,在对待父母的爱上,自己做得不够,以后应该象父母爱自己一样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说“你们有父母的爱是快乐的,父母有你们的敬是幸福的,返回大森林的狐狸一家又怎样呢?(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续写这个故事吗?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心潮澎湃,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续写故事的提出,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一篇篇充满爱心,承载祝福的文章便应运而生了。

【想成功】

整堂课我被文中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动了,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思失败】

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必有失败的遗憾,反思整堂课,我对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惜、保护动物的意识一处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孩子们这一思维的火花在表达心声,升华主题一节中,替狐狸表达心声时就曾闪现过:人们啊!如果你们都能像正太郎一样爱护我们该多好啊!如果这时我引向深处: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以后怎么做?感动于正太郎所作所为,感动于狐狸一家亲情的孩子们必能从内心深处,发出保护动物的呼吁。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却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保护动物的意识便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结束语】

课堂应该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乐园,而不仅仅是表演的天地;课堂应该是学生丰富个性、健全人格的场域,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作间;课堂应该是滋养性情、陶冶性灵的生态环境,而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简单循环。这是教师的需要,这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正所谓心随我动,我随心动,动中有你,动中有我,动中升华,动中提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动用生命去唤起生命,用真诚激发真诚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就是“认识、了解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采用倒叙的手法:(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所以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闰土的外貌及言行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块、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课伊始,我就采用边看图,边配乐介绍的方法把学生带入神奇而美丽的月下看瓜的情景。导情入境,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

第二块、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三块、紧扣中心,重点探究,读中悟情

1.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2.其次,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同学们谈体会,说看法,并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了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这一段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而学生对闰土语言的特点又难以理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以及作者的插说部分在书中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然后抓住闰土的语言,要求学生阅读后谈自己最感动的一点。这样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闰土语言上的特点,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来了,发现出来了,教师据此总结,也就水到渠成。

3.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翻长进。”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这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例如,教学“雪地捕鸟”时,师问:“‘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为什么?”生答:“大雪下了,作者就可以让闰土带他去捕鸟。”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师又追问:“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可以去捕鸟?”从而理解:大雪下了,鸟儿无处觅食。鸟儿饿了几天,饿急饿慌饿昏了头,饥不择食,所以冒险来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教学中心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通过“我”与闰土生活的对比体会“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第四块、引发悬念,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曾说:“‘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读书’则‘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

何为“嗜好的读书”?他认为“主动的读书即为“嗜好的读书”。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心理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读书中。

我为了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节。让他们设想30年以后再见面的情景,然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他们阅读有关“我”与中年闰土再次见面的片断。巨大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现实中的中年闰土形象为什么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呢?从而产生再读书的愿望。

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再去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

总之,“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作者构思之路,还要遵循学生的思维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我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填空,从而引出新课。

分析课文主要由两个问题出发:找一找老人爱海鸥的句子进行体会;走进海鸥不舍老人的片段。分别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怀念老人的深深情谊。

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只为个海鸥送餐”;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

在教学中我还搜集了一些课外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鸥老人的做法感触更深,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感情。

总之,本课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在设计和实施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科目:

语文

二、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三、教学方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四、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分页标题#e#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分页标题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学背景:

《森林中绅士》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一篇课文。这是茅盾在抗战后期所写一篇动物小品。它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豪猪绅士式外在特征和生活方式,还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所谓“绅士”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豪猪生活习性,还要体会由此反映出作者思想感情,而这些,都要通过指导学生细致品味本文细腻而丰富语言来达成。

二、学生基础:

由于我面对是六年级学生,豪猪是他们所不了解动物,当时时代背景对他们来说更是陌生。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与思想深度有限,只有通过深入文本,抓牢字词句品读赏析才能使他们有所感受。通过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了解到豪猪与绅士相同之处。通过步步深入地启发,也能从部分语句中初步感受到作者有言外之意,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语言大师茅盾才能真正对作者思想感情有所认识。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把“学习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感受本文细腻而生动有趣语言”作为教学重点。而把“通过对豪猪形象分析,体会作者对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讽刺”作为教学难点。这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秉持育才八字教学法传统,为本课拟订了三个层次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从导入部分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描述动物特征。对课文整体感知中明确豪猪绅士特点。

第二层次,则是在细读中理清结构,对豪猪与绅士相似处通过圈画、品读、交流读出感情甚至好恶,抓住拟人化写法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巧妙运用,引导学生读出滋味,讲出感受。

第三层次,由浅入深,有了前面细致分析铺垫,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读出作者深意。作为难点,这里安排了“议”环节。因为补充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新学法。在协作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体会作者言外之意方法。使本来难点成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最后拓展延伸中对于题目成功改动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学会了这一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传承育才八字教法理念,在读读讲讲中夯实语文知识点,在协作议论中提高文本阅读能力,以画龙点睛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力求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有益尝试。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1、重点品读3、4、5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

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花?”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韧性幻想”,板书。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在学生读懂了“物”的特点后,我让学生读懂物背后的“人”,让学生明白写自己喜欢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四、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自己的幻想。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学完了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品读文本说教材

读着《两小儿辩日》,天真可爱的两小儿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见两小儿为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面红耳赤,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多有意思呀!细细品读,课文语言简洁,两段风趣幽默的对话描写让我感受到两小儿是那样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勇于探索,而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实让我敬佩,同时也让我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主题单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课文,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为后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学习积淀学法,同时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的朗读,能否正确地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年级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道理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因材施教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质疑探究法”、“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链接生活法”等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读为主线说流程激趣设疑,导入课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乃一代圣人,却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因此,开课伊始,我便用链接资料导入,用资料丰满孔子一代圣人的高大形象,与后文“孔子不能决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一上课,我便出示图片,(点击)用敬佩的语气叙说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继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当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时,我又抛出悬念: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儿笑曰:(课件出示)孰为汝多知乎?预设这一句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知”,因为孩子接触文言文有限,在这里我采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为”、“知”通“谓”、“智”,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断句,读出反问的语气。而后设下悬疑,导入课题,读题解题。

四、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为了让孩子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我分三步:第一步,自由读。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古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试读指导。我先指名读,根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问题相机指导。在此过程中,我预设了(课件出示)这四句是断句朗读的难点,一是因为这几个句子比较长,二是因为这四句是学生理解的重点段落。为解决这一朗读重点,我采用范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朗读,达到把古文读通、读顺这一目的。

再读古文读明文意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照文后的几个注释,采用自查自阅,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古文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预设了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为“车盖”、“盘盂”,“车盖”、“盘盂”学生没见过,书上的解释很笼统,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车盖”、“盘盂”,学生一看既明,图为文服务,在认识物的同时学习比喻句。而后,我又让学生带上动作比划这两个物件进行对比朗读,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读一读,动一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古文意思。“沧沧凉凉”“如探汤”的感觉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早晨与中午的不同感觉,从中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意思。

五、三读古文,品“辩”品“决”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句、段处细细揣摩体会,引领学生从肤浅到深刻,从简单到丰富。这篇课文中两小儿的“辩”与孔子的“决”言语简洁,透过这简单的句子却有极大的琢磨、品味、想象的空间,对悟理以

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为此,我把这两次对话与孔子的“不能决也”作为品味的重点。一品小儿辩趣,二品孔子不能决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阅读,总得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我采用反复吟诵、朗读的教学方法,对一品小儿辩趣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品读。

品读对话解内容我先抛出话题:孔子东游时,他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两次对话,这两次对话都以“一儿曰”为提示语,一些中下学生对这两次对话容易混淆,因此,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借助多媒体,用两个小儿人头区分出两小儿辩斗的语言,分成A、B两组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完成练习(课件出示)。现在的孩子能说会道,但浮躁无耐心。而学习不仅需要乐学,更要静学。这一练习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与文本交流,透过文字弄懂隐藏着的文意。

想象画面品辩趣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需要靠想象推测。这篇课文中两小儿辩斗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的画面,可是古文却用“一儿曰”概而说之。教学中,我用“想象画面品辩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会这样入问:读着他们的对话,你的脑海中会想象出两个怎样的小儿,说说他们当时的动作表情?孩子想象画面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情景创设朗读,语言引领朗读,回旋朗读,让孩子发挥想象,体会辩趣。如:师生合作,分角色分别重复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词语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逐渐变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教师请学生评价。又如引领朗读,“一儿坚持曰“、一儿不服曰”、“一儿争辩曰”、“一儿反驳曰”、“一儿拍着胸脯曰”、“一儿跺着脚曰”等等,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的辩斗越来越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热烈,使得这种形象感不断地立体化、生动化、细节化,两个可爱的古代“小儿”形象就这样被还原到了现代的课堂。

六、文言共生悟道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待学生从表情到动作到语言读到酣畅淋漓时,放慢教学的速度,让学生从激情澎湃,诙谐逗趣中平静下来,抛出话题:从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已进入角色,他们一定会说:我能感受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我能感受到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品“孔子不能决”。“孔子不能决也”只有6个字,给予学生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学中,要利用空白,找准引发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为此,我让学生分别以“现代小儿”、“古代小儿”的身份,请教孔子,这一设计,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有的孩子说:老师,您能说说我俩到底谁对呢?有的孩子一边作揖,一边说:先生,孰是孰非?出示句子,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决”“也”的意思,并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中带“也”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一读,体会古文的节奏和韵律。而后,让孩子说上几句带“也”的句子,如:多乎哉不多也。我乃齐天大圣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这一笑耐人寻味,或天真或讥讽或失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孩子自由体味这一声笑,这一声问,孔子心里会在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让孩子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孔子内心,从而悟出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从这“辩”和“不能决”里,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孩子汇报以后,我相机导出学生要积累的名言,再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的感悟。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教学难点在此突破也是水到渠成。

四读古文积累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积累,为此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指导背诵,通过同桌背、指名背、全班齐背等方式,从而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让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我设计分组练笔,丰满文本这一环节,让孩子想象孔子、两小儿外貌及他们辩斗与不能决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扣住关键词“辩”与“不能决也”来进行设计,其中艺术化地处理了“两小儿”与“孔子”,“辩”与“不能决”。强烈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两小儿的可爱、执着,圣人孔子的实事求是,此设计既突破重点难点,又富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