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汇总五篇

乐进修 人气:1.58W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汇总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丢三落四,也常看见孩子把玩具撒满地,书本丢得满桌都是……而小班阶段仍处于幼儿良好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内,在其敏感期进行有效地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物品摆放是幼儿良好秩序感建立的表现之一,从小班开始,帮助幼儿建立物品摆放的秩序感,养成良好的物品摆放习惯,对其生活、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其从容踏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今天设计了《羊羊超市》这节课。这节课我们借鉴于网上,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改编与设计。(网上是采用卡片进行教学,我们自行改编设计后采用的是实物,并融入游戏情景——羊羊村开超市引出,更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材

教材可挖掘的价值有许多:分类、认识颜色、配对、方位(上面、中间、下面)等等,今天我们主要以分类展开教学活动。分类是根据物品的同和异,把物品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品归并在一起。对小班幼儿来说分类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比如面包和面包,玩具琴和玩具琴。第二个层次是分类,分类就是把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在本节课就是第二层次在认识标志后,把玩的、吃的和用的分成三大类。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羊羊开超市的游戏情节贯穿始终,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目标定位:

1、能按标记将物品进行分类。

2、体验实物操作带来的乐趣。

重难点:能按标记将物品进行分类。

这个重难点是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让幼儿明白相同的物品应该放在一起。

活动准备:

创设超市情境

1、超市货架4个,每层分别贴上吃的、穿的、玩的标记

2、吃的、穿的、玩的物品实物

3羊羊挂饰若干、

4送货车(由于今天在三楼开课,推车比较重就省略了)

三、说教法:

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最枯燥无味的学科,那么怎么才能让幼儿喜欢上数学,对数学有兴趣呢?只有运用游戏才能让幼儿保持兴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活动开始的时候运用游戏来导入(村长慢羊羊说:“听说羊村要开超市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先吸引住幼儿,又在结束的部分运用游戏,(慢羊羊说:“谢谢羊羊们的帮忙,我们羊村的超市明天可以开业啦,欢迎你们来超市光顾。”)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2、观察法:请羊羊当验货员,观察货架上摆放的物品是否按标记进行摆放,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了解相同用途的物品应该摆放在一块。

操作法:请羊羊们当理货员,把同类的物品放到货架上。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让幼儿理货物,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体现了自我判断能力。

2、游戏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玩,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幼儿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五、说教学过程:

这个活动我共分了四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我们以教学情境“羊羊开超市”引出:

村长慢羊羊说:羊村要开超市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让幼儿扮演成羊羊们,孩子就很有表演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货架上的标记

标记的制定,经过我们商讨,吃的(嘴巴)、用的(手)、玩的(玩积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因此,我们运用这些标志作为我们的引线,按标志进行分类。通过我们的试教,从中也发现孩子能够理解掌握。

1、哎,货架上怎么没有货物啊?(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加积极性)

2、请个别幼儿上来摆放,并给予表扬与肯定

3、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货架上的秘密呢?(引导孩子认真地去观察,并发现标记,从而对货物进行检验分类。

小结的时候提到了方位(上中下),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幼儿实物操作。也就是把有具有相同用途的物品放到一起。是第二环节的升华,提升。我们运用的是游戏的教学方法,羊羊们都当理货员,引导幼儿探索红色的羊羊来摆放红色箩筐里的物品,黄色的羊羊来摆放黄色箩筐里的物品,蓝色的羊羊来摆放蓝色箩筐里的物品,并分别摆放到相同颜色羊羊的货架上(孩子在认识红黄蓝的基础上进行相同颜色的配对)

让幼儿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反复感受,已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结束部分

师:谢谢羊羊们的帮忙,我们羊村的超市明天可以开业啦,欢迎你们来超市光顾。

为了能让孩子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巩固,我们还制作了区域活动材料——把各种实物图片分类黏贴相应的表格里,同时我们还想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根据另外的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标记“太阳”代表夏天时候用的物品。“雪花”代表冬天时候用的物品。)

总之,在本次活动设计中,紧紧围绕“实物分类”开展活动,并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我们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

活动亮点:

1、这个教材取掘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为了材料准备方面,常常采用图片教学,忽视了生活中可用的实物。因为小班幼儿的排异性思维发展水平低,在实物操作时十分容易受到干扰。我们的教学最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本次活动材料,我们选用实物进行教学。

2、这个活动教材可挖掘的价值多,例如:分类(各种实物的日用品、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认识颜色(进一步感知三原色),方位(复习与巩固上面和下面,初步认识中间),配对(提供三种颜色的装货框、三种颜色的羊羊、货架上放置三种颜色羊羊的图片,让幼儿进行颜色的配对。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填未知加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60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及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如下三点:

1、使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义。(智力)

2、会读含有未知加数的算式,能正确填写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智力)

3、初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加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义,难点是能正确填写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实物图、投影片、小棒、花朵叶子图、算式卡片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直观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钢笔图及红旗图中掌握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2、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画红旗的实际操作能力。

3、做到讲练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难度的练习中准确地掌握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在思维训练中形成解题的思路。

三、说学法

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观察钢笔图及红旗图,准确填写未知加数。

2、动手操作的方法:动手摆小棒,加深理解。

3、概括的方法:在讨论、思考中概括归纳出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及解题的思路。

四、教学教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共安排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复习旧知,作好辅垫;讲授新知,内化知识;愉快练习,享受成功;全课小结,布置作业。下面我就逐个环节详细讲解说明。

(一)、复习旧知,作好辅垫

在此环节,我设计以下习题让学生完成。

1、看卡片口算下面各题。(此题主要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加减法)

9 - 6 = 2 + 5 = 10 - 7 = 3 + 6 = 1 + 5 = 5 + 4 =

7 - 7 = 8 - 2 =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编排了四篇宋代散文。教学重点有两个:1阅读重点——鉴赏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风格;2文言语法训练的重点——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石钟山记》是本单元自读课。就文章本身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缘事寓理,把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是宋代杂记的典范之作.。一是文章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体现出“目见耳闻”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态度,闪现出不可轻信传说或妄加臆断的求实精神。就作为自读课来说,《石钟山记》的教学,应该承担起整合本单元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责任。

2、教学要求:

阅读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培养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情操,终极目标在于创造。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文章本身的特点出发,我把《石钟山记》阅读课的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⑴借助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

⑵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⑶领会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能力方面:

学会积累点化旧知,沟通新知。

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对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学生在阅读理解课后知识短文的基础上,借助文言知识储备,通过课文自读、就能解决,因而,我把这一目标安排在预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完成。而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文的特点及其作为自读课编排体例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为把课文作为例子,导之以渔。把重点、难点确定为“一个中心,三个着力点”。“一个中心”,就是以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为中心。这是“教学生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今后阅读实践奠定基础,是本节课的难点。“三个着力点”:一是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二指导同学通过鉴赏、比较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特色。三是指导同学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章体现的哲理。这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实现本节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

二、说教法:

首先,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本节课中采用“不求甚解”—“含英咀华”—“触类旁通”——“探究释疑”的四段式导学法。

“不求甚解”,“含英咀华”立足于文本,

“不求甚解”在于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诵读文章,借助注释,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读通大概意思,引导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状况下,注重整体阅读感悟,理清思路。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结合语境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比较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具体化;在于避免阅读中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为枯燥无味的语言零件,让学生学会凭语感感悟,为后面的深入鉴赏作好铺垫。

“含英咀华”是对重点段落的深入鉴赏。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缘事寓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对文章的模糊的,概括的认识上升到多元的,明晰的、深刻的鉴赏,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的把握。

“触类旁通”与“探究释疑”环节是阅读鉴赏的深化。

“触类旁通”指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比较分析,强化对宋散文的共性的认识,感悟不同散文的个性特征。

“探究释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作者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的片面性这一事实和他主张“目见耳闻”的思想。在引导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发展阅读个性,学会自主探究。

以上四段式教学的设计,依照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材”指的是高二学生渴望求知,渴望表现,富有探究精神的心理特征;指的是高二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较大发展,思维敏捷,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年龄特征;指的是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学习特征。同时,也体现自读课体例特征和编排意图。

其次,在导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定位为主导者、倾听者的角色。这导主要体现在⑴导演:对课堂的环节、学习的目标、阅读的情境、课堂的部分问题进行预设,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适度调整。我想这将使本节课松弛有致,收放有度。⑵导师: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点拨法”指导。具体包括,学生在鉴赏思路阻塞时给予思维方法的点拨;再学生理解错误,认知不当时,给予知识性的点拨;在讨论质疑等表达中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时,给予心态上的点拨。这节课,更多的时间将是留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究,甚至是争吵。在这过程中,我将始终怀着满腔的热情倾听,我想这将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的最好的方法,也应该是当代教育理论中师生课堂关系和谐的极好体现。

多媒体是本节课的辅助手段,将用于展示石钟山的相关图片和示范诵读和探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石钟山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其阅读与探索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育的启发性原则。在这节课中我将学法确定为以下四种。

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和通过语感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规律,我将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大意,体验情感,感知思路,并逐渐形成语感。

问题探究法。主要运用于深入鉴赏《石钟山记》环节。我将设置四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带着问题细致阅读文章,大脑随时处于兴奋状态,在问题逐一解决的过程中,阅读的期望逐一实现,在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阅读兴趣大增。

比较法。主要用于第三环节。比较《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更鲜明感知文章特征,使分散、模糊的认识逐渐集中、明晰。是阅读深化极有效的方法。

讨论法。我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两处讨论。一是《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的讨论,二是如何看待作者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的片面性的事实和他主张目见耳闻的思想的矛盾的讨论。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提升对文章的感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将是极有效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我将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故事“苏东坡‘负荆请罪’”:一天,苏东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访,在书房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他认为有悖情理。因为在他看来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走了之。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连日大风后,与好友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目瞪口呆,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故事引题增强课堂趣味性,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体现了《石钟山记》作者苏轼的求实精神,扣紧文章的精神实质,使主题更鲜明。

2、诵读——不求甚解、理清思路。

这是阅读的初步阶段。

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在课堂巡视中,即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读懂文章内容是鉴赏的基础。经过高一一年的知识储备,学生应该能较顺利地完成。在此之后,由同学诵读,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氛围中,理清思路。通过诵读同学可明显地看出文章采用的议叙议的三段式结构,是一篇带有驳论文特点的考察性游记。这一环节中,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生思路将开始活跃起来。

3、研读——含英咀华、学其写法

这是阅读的深入阶段。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课文配音朗读,接着展示四个问题。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兴趣和参与热情。我将关注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疏通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细品文章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缘事寓理,前后照应的写作特色后,对宋代散文的感悟也更清晰了。

4、比较——触类旁通,感知特色,

这是阅读的横向拓展阶段。

适时地创设问题情景,将使学生的思维出现质的飞跃。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悟后,我以疑惑的语气提出了一个问题:《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同为游记。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无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三个比较点的确立使学生思维有了明确的`方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增强了自主探究的信心。

5、讨论——探究释疑,理解哲理

这是阅读的纵向延伸阶段。

在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时,我抓住时机推波助澜。运用多媒体展示在水位下降与上升不同时期石钟山的图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苏轼的考察结论并不完全正确,后人的考察认为,石钟山是由于山下面有石钟洞洞型如覆钟而得名。而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形状像钟,声如洪钟两方面的原因而得名。那么,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见解呢?对这问题的探讨正是体现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大纲的要求。

6、小结

这节阅读课,我通过四个阅读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读懂了《石钟山记》,巩固了对宋散文特色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点化旧知,沟通新知。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

根据阅读终极目标和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围绕“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求实精神写篇读后感。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现在讲的是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现行的河大版的教材,从内容的编排上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很有自己的特色。我所讲的是第五单元第二课:《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讴歌生命。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育教学理念之一: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是对他们进行人文熏陶、人文关怀的主要方面。就本文而言,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爱迪生的精神,为追求献身的精神,科学求实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重视前人的研究,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走好自己人生之路,让自己的生命之旅充实、完美。

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本课可以说既不优美,也不精彩。它没有《老人与海》的惊险刺激,也没有《清塘荷韵》、《紫藤萝瀑布》和《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文辞、意境。但是作者在行文中的写作技巧、手法、思路,却非常适合于初中的学生学习、借鉴;爱迪生的精神和作者蕴于其中的感情,又是那么值得初中的学生去体会和感悟。

二、说教学构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思考、解决的。本学期我的构想是:在照顾到面的前提下,重点培养一个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学会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本课正好为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材料。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文体知识:演讲词(辞)的文体特点。

2.了解爱迪生的相关知识。

3.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

4.培养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利用关键词语、关键句理清文字内容、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爱迪生的科学精神。

2.学习爱迪生的精神,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

教学重点:阅读习惯的培养之一:关键词语、关键句。

教学难点: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用问题引导阅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只需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五、说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