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乐进修 人气:1.86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彩墨世界,快乐无限”。本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第15课《彩墨游戏(一)》。下面我从对教材的把握、教法学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本课程定位在于“造型游戏活动”,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模式,重在游戏、趣味、体验、创新,并放弃了常规的作画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自由体验宣纸、水、毛笔、颜料、墨等材料的特殊性,愉快地体验创作彩墨作品的乐趣。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初步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绘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和简单技法。2、能力目标:在游戏中感受、体验彩墨画中的独特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趣味性造型过程中,体验彩墨绘画的快乐,培养学生爱生活、爱自然的情感,并能体验到彩墨画中的意境之美。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角色转化、实践操作中启迪思维,熏陶情感,促进个性与整体的和谐发展。教学重点是认识彩墨材料的特性,初步了解、感悟、体验宣纸、毛笔等工具材料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掌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二、灵活运用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都坚信自己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闪光点”。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热忱,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观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引发兴趣体验法”、“多元联想法”来组织教学。本课以“活跃学生想象思维”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欣赏、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想象创作。

三、层层推进说程序: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解析课题(二)游戏体验,初探画趣(三)欣赏感悟,积累素材(四)创作体验,完成作品(五)展评作品,拓展延伸

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将游戏带入课堂,就把惊喜带入了课堂。于是一开课,我就用一个盛满水的盆变出了一张有趣的彩墨画。彩墨画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我顺势带出本课所要的工具和材料,自然的导入本课课题。

既然彩墨游戏好玩,老师也要玩玩,于是,我就拿起毛笔玩起了彩墨游戏。我演示了几种方法:点小雨点、点梅花、画花瓣、破墨法画叶子、随意泼洒……这些方法不是刻意讲解,而是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欣赏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画《吴家作坊》。怎样读懂名画,怎样欣赏名画,确实是让人头疼的事。我想,那就用游戏的方法吧,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我还借助这幅画中隐含的内容,演示了干湿、浓淡这四种笔墨知识。最后,来一个小结:吴家作坊面积不大,素材有限:黑、白、灰、红、黄、蓝、点、线、面而已。点明《吴家作坊》的丰富内涵。更有趣的是主人印上了所有的图章。图章又是什么呢?图章一般镌刻的是画家的名字,(印章的种类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介绍)画家作完画后要题词、落款,然后盖上图章。图章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我用三幅范画介绍了使用图章的方法。当然,出示老师的范画,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接下来,我就让蠢蠢欲动的学生玩第二个游戏。在一张大宣纸上,每人随意画一笔,体验彩墨在宣纸上变幻无穷的效果。

仅有这些方法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在第三个环节里,呈现了两幅大画家的画作、四幅自然景物与大画家的画作对比图和几幅很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通过对大量画作的欣赏,让学生饱尝了一顿丰富的视觉盛宴。最后,我就以

“留住秋天”为主题,再一次呈现大量的秋天美景图,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为他们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才是美术课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教师要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构思,完成作品。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创作,我还指导学生先阅读作业要求,再进行创作。

当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进行评价,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创作的自信心,又能培养学生用欣赏、宽容的态度多角度的进行评价的能力。最后,我用鼓励性的语言总结课堂,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提高课效说反思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纵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我的个人感受,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轻松的课堂氛围孕育了无穷的创作灵感。令我惊喜的是,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在课堂上配合得非常默契,同学们积极大胆举手并能准确的回答问题。另外,同学们的作品很棒,有的很有创意,有的颜色很丰富,有的还表现出了笔墨的变化。看到这些稚拙的作品,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同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溜索》。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溜索》属于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说这种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说文体知识的掌握又巩固了学生深入阅读小说的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简洁凝练的语言。

3、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为: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和情感取向。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以下教法: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小说的阅读经验来学习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化解本课的难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学情,我将采用朗读法、自主思考法、自主探究、讨论等学法,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在自主运用知识的迁移中主动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设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由于我班学生没有经历溜索这种原始的渡河方式,并且没有见到过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凶险高峻和怒江的惊涛怒浪,就很难体会文中所呈现的惊心动魄过怒江的情节以及马帮汉子英勇无畏的形象,所以采用设疑激趣的情境导入。PPT展示溜索过江的视频。

第二个环节:预习检测。简要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介绍后略点示小说三要素,出示检查生字词PPT,要求扫清阅读障碍,对重点字词如“桓”“千钧一发”要求学生标注,各个字词的音形义当堂掌握,确保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1、第三个环节:定向问答。我以问题引领学生,共同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学习。我设计了一下问题:1、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课文?

2、朗读指导:读出怒江峡谷的凶险、场面的震撼、牛、马、我的惊恐以及我对首领和马帮汉子的欣赏。

3、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4、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5、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见PPT

6,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7、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8,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9、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教师指导交流明确,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学习。

第四个环节:深思质疑。提出思考问题:作者写山鹰和牛马等动物形象有什么寓意?让学生深入思考后集体共同完成。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小组成员交流解答,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而且学会反思学习过程,从而积累阅读和学习经验。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们的聆听!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冀少版第三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 第三节 常见的动物 二、家禽,说课流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生物课程标准下“生物的多样性”主题,重点描述的是鸟类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上节课学生刚刚学习了鱼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所以本节课是继上节课之后的又一延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以后的动物分类打下基础。而且通过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小组内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对知识内容达到理解水平。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标准,针对本节知识结构体系,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3。说出常见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资源价值

技能性目标:

1。尝试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家鸽的形态结构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家鸽的骨骼及其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认同鸟是我们的朋友,确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家鸽的骨骼、家鸡的正羽和绒羽、饱和食盐水

学生准备:鸡和猪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块

二、学情分析

鸟类是学生比较喜欢、也是日常生活接触比较多的一种动物,因此,对鸟类的探究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于鸟的飞行都有许多感性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做铺垫,但是对于鸟类为什么能够飞翔缺少探究,特别是对家禽的养殖没有感性认识和实践,也缺乏保护鸟类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理论基础:

前概念 补充、纠正、完善 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说课稿:

本节课我要重点说的生物学概念是“鸟类适合飞翔的特征”,以下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此概念开展的。共包括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引入重要概念

人们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我们装上翅膀以后,也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鸟类为什么会飞呢?引入本节课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鸟类适合飞翔的特点。

(二)畅所欲言 暴露相异构想

这时候请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一谈,同时教师把学生提到的内容进行板书,如:鸟类有翅膀、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型、肌肉发达等等,这些就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前概念,他有可能是正确的、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总之是使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原有知识先暴露出来,为建构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做好铺垫。

(三)自主合作 建构重要概念

此环节是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鸟类的体形、翅膀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正确的概念,给予肯定并且不再展开,对于羽毛的认识是片面的,此时请学生同桌两个人对比观察家鸡的正羽和绒羽并结合课本上的小辞典补充完善自己的前概念,此时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ppt出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仅仅知道鸟有羽毛适合飞,而且给学生补充了羽毛的结构、功能和种类,以及它为什么利于飞翔。又由于绒羽的保温功能,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羽绒服的制作,体现了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于肌肉的特点,它属于内部生理结构,学生可能想不到(这是教师就可以直接提问鸟类的肌肉何处最发达?),也可能会提到鸟类的腿部肌肉是最发达的。这就是学生头脑中的一些错误的概念,所以通过以下的学习要帮助学生进行纠正,形成科学的概念。因为课上没有办法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家鸽胸部和其他部位的肌肉,采取的方法是:请全班同学在原地模拟鸟类的飞行,这是会看到大部分人是与身体纵轴平行的扇动翅膀,也有的人是与身体纵轴垂直的扇动(这样的学生较少只是个别人,这是就可以请这部分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他要这样模仿),如果没有发现这样模仿的学生,就请学生再回忆鸟类的飞行姿势,并播放家鸽飞行的录像,再请学生模仿,这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想到,应该是前后扇动,而不是上下扇动。这是再提醒大家这样的动作就相当于我们再做扩胸运动,所以鸟类何处的肌肉最发达呢?这样通过学生模拟鸟类的飞行方式,暴露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实现了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而且这个活动是全班参与性的一个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获得了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

骨骼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可能会提到,骨是空心的,又或者想不出有什么特点?这时就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前概念。我是采取以下方法: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家鸽的骨骼、饱和食盐水,学生自己准备了鸡和猪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块,请学生观察和实验,并参照老师给出的一些提示,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本组的收获。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够完善,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1。观察家鸽骨骼和分析小资料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家鸽的骨薄且轻。以此得出骨骼的第一个特点。2。对比观察了家鸽的胸骨和人的胸骨图片,请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到家鸽的胸骨是所有骨中最大的一块,而人的胸骨却不是,以此说明鸟类的胸骨很发达,接着引入龙骨突。如果人要是想像鸟那样飞行的话,那么必须至少拥有两米长的龙骨突才行。这么发达的胸骨有什么作用呢?回扣刚刚提到的发达的胸肌。3。用饱和食盐水浸泡家鸡和猪的骨,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可以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总结出长骨中空。

所以对于骨骼的特点这一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资料等方法帮助学生逐一突破,完善了学生对于鸟类骨骼的认识,也是学生获得了生物的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资料的能力。

此环节是课堂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此环节对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正确的前概念如:鸟类有翅膀、羽毛、身体呈流线型等等帮助他们进行了补充完善并加深理解;对于学生已有的错误的概念,如:鸟类的飞行方式、鸟类的腿部肌肉发达等等进行了纠正,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对于。学生的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前概念,如关于鸟类骨骼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进行了学生完善。而且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到此,使学生获得了一个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是相适应。这是回归知识,请学生在学案上进行书面总结:鸟类适合飞翔的特点,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进行扎实、巩固。

(四)知识应用 提升四基四能

此时再提出上课是引入的情境,请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学生的前概念,是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他们建构了重要概念。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与课题

这节课的课题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部分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第一节第三框题。教材第六课讲有关价值观的内容,第七课前两个框题阐述人的社会性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内容都为讨论人生价值问题作了理论铺垫,后面的内容都讲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该课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加之显而易见的德育目标,该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二、学生情况

从学生普遍的思想状况看,都存在着对人生价值目标定位模糊或定位过低、在此问题上认识能力到位而行为能力较差的状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愿意甚至拒绝谈论这一话题。如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动并乐意探讨人生价值问题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人为本、重视开放性、实效性、创新性;自我设想:知识不如体验,知道不如行动,德能兼顾,知行合一,以此为据,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识记人生价值的内容,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及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能够用这些原理分析评价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通过感受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懂得只有给社会做了贡献才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从而感到应当并乐意讨论这一话题;通过情景问题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点贡献,并从贡献中体味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趣。

3、过程与方法:阅读中归纳知识,对话中理解知识,探究中运用知识,互动中践行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为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确立依据:(1)从内容结构看,人生价值观的本质是本课的中心问题。(2)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看,学生在看待人生价值问题时存在着只重视索取而淡化贡献的片面认识。

2、教学难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

确立依据:(1)理论色彩强,非常抽象,若不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学生很难懂得“物质贡献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道理。(2)从现实来说,社会评价体系中的确存在看重物质贡献而看不到精神贡献的情况。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本节课教学中运用到了师生谈话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比较分析法、阅读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的引出

情景导入,选取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图片(袁隆平、丛飞、黄柏云、王顺友)分别进行点评,用时较多,意在引出课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P80第三段(强化氛围),回顾第六课关于“价值”概念的定义,将事物价值的界定和人生价值的界定进行比较分析,找到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幻灯同步展示。

3、重点内容的提出与解决

前面分析认为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而课本标题却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为什么?自然引出了重点问题。为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是重点,但重而不难,课本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已经很透彻全面了,一一讲授费时费力效果不好,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由一位同学概括理由后教师稍做点拔,只要学生理解三条理由都在说明贡献比索取更重要就行。同步展示幻灯。

4、讨论互动并解决难点问题

前面说只有先做贡献,创造了社会价值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回报,并实现自我价值,那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否给社会做点贡献呢?幻灯展示问题:

[1]说明:讨论互动环节,开放不是放开,重在组织和引导,我的问题本身既限定了讨论的范围也提供了切入的角度,在组织方式上可以迅速分成小组,产生组长或发言人,记录讨论中每个人的观点并进行整理。

[2]讨论过程及结果:三个小组发言人发了言,教师概括主要观点并板书“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

[3]难点的克服:

当发言学生提到对社会的贡献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是精神的时,抓住时机,解决难点。难点克服的办法是:化抽象为具体,举例说明。

5、互动中产生并布置作业。

一句话引出活动:“现在只是口头上说学生也能为社会做贡献,行动上能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同学拿出一张小纸条,在小纸条上写一件事,这件事出门就能做到且能为社会做贡献,写好后相互交换,使得每个学生至少知道有两件这样的事可以做,并且要求这件事一定要做,并在班会上检查完成情况。我把它叫行为作业,好像比做几道选择题更合适些。

6、结尾

建议唱《爱的奉献》,教师起头大家齐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丽的人间……”(铃响,下课)。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爱问的霍金》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 级上册第九课。文中的霍金是一个全身 瘫痪,走路要靠电动轮椅代替,说话和 写字要靠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帮忙,阅 读要靠别人帮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的 物理学家。

说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别”等8个生字, 会 认双横线中的“特”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 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引导学生平 时多留心观察事物,遇事多问几个为什 么。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

难点:

理解“探求科学知识的种子,在他 幼 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这句话。

1.说教学思路

复习课文

扣词扣句

反复诵读

课外延伸

回忆生平

回顾内容

体会品质

了解霍金

全面认识

2.说教学思路

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另一个爱因斯坦 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 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宇宙之王

说教学思路

特别 更多 缠着 知识 摆弄 从此 了解 探求

说教学思路

你从哪里体会到霍金是个爱问的孩子?

说教学思路

“他小时候喜欢问这问那。” 特别 “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问这问那。” “一天,霍金又向妈妈问开了。” 缠着 “一天,霍金又缠着向妈妈问开了。” 说教学思路 “妈妈,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会唱歌呢?”霍 金摆弄着家里的收音机,好奇地问。 好奇 他问爸爸:“什么是能量?” 霍金听了爸爸的话,点了点头。

从此,探求科 学知识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种子 扎下了根

说教学思路快乐二选一:

1、如果要为霍金颁奖,你能为他写几句颁奖 词吗?

2、读霍金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说课稿 篇7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难点: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3.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2.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虽然如此,科学家对此仍然满怀信心。

课文第2段,作者却话题一转,考察起预言的历史。提及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用“毒药或火山溢出的气体”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一点儿神秘色彩,“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来掩饰预言的失败,如“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等。那么,科学家的预言是不是也像古代的预言家一样是一时的“骗术”呢?作者指出,“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比如对天气预报、对“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以及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等,都还缺乏准确的判断。但是,“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还是可以预言的。

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宇宙正在高速膨胀,其他星系正在飞速离我们远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了宇宙的膨胀大体上“是平滑的而非混沌的”,因为如果宇宙的膨胀率和平均密度不均匀,来自宇宙各个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就不会如此一致。“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大挤压”和“大爆炸”前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

这样,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但是,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恒星质量加起来,还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即使加上“气体云的质量”,最多达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的结论呢?还不能。因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不能直接观测到。黑洞就是这类暗物质,它是超大恒星死亡的产物。霍金对黑洞的解释是:“空间一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见《时间简史》一书所附《小辞典》)我们虽然看不见黑洞的存在,但可以通过观察螺旋星系和星系团来判断它们的存在:能使大质量的星系或星系团绕之旋转的东西,其质量一定比这些星系和星系团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