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精选9篇)

乐进修 人气:2.32W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精选9篇)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1

今天干了一件“大事”,就是看了一部电影叫《妈妈的神奇小子》,里面的一些话让我很受用,在我现在“重新出发”的阶段,对未来更加的信心满满。

分享下里面我感受很深的语句: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我知道我起步慢,这就是我为何喜欢一直向前向前,要从后面追上去的原因。小时候连走路都难,谁能想到他能成世界冠军。只要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不要怕,怕就输了一半。你走的是比别人慢,但是你跑的别人快。

今日份思考与感悟:找到一个赛道,深扎下去,练好基本功,无数次的练习,量变带来质变,慢就是快。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习惯它,过好每一天。打造个人IP是普通人最好的成功策略,没有之一(即具备不可替代性)。

时刻观照到自己的心态,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物极必反,保持平衡。务实,做一个超级现实主义者,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做任何一个决策都要小心谨慎。择友要严格,跟最优秀的人往来。赚钱是一门学问,需要琢磨和学习。没有谁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想清楚这点对于成功就可以看的更加淡一点。

一刻不自律,就会时常不自律,时常不自律就会日积月累不断恶化。成功是每一个微小的自律和积累带来的。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你会更加的全力以赴。不要跟任何人比,只跟过去的自己比。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2

东京残奥会开幕当日,被网友称为“苏神”的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香港伤残人田径运动员苏桦伟。

苏桦伟1981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油漆工,妈妈无业,还有一个弟弟。苏桦伟是目前男子100米和200米跑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被称为“神奇小子”。

妈妈用目光丈量儿子的跑道。

近日,以苏桦伟为原型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上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苏桦伟的故事。他自幼因黄疸病导致的痉挛性脑瘫,无法正常站立。作为母亲,苏桦伟的妈妈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愿意任儿子因为身体残障受到异样的目光与对待。

在苏桦伟的童年,妈妈总是站在他的前方,用撕心裂肺的呼喊,用接近威逼的鼓励让他站起来,向前走。在儿子人生的前十年,她充满了愤怒和不甘,甚至绝望说出“你走给我看,不然我们一起去死”。

随着苏桦伟长大,妈妈又发现了他跑步很快,自此,苏桦伟迎来人生转机。在妈妈的注视下,他正式开始训练,经历了刻苦训练、自我怀疑、自我超越,他终于能够赛过火车,一次又一次地高举代表冠军的手势。

“神奇小子”背后,是一个家庭的辛苦。苏桦伟的爸爸不幸工伤,为了不拖累家庭,放弃了治疗。妈妈让苏桦伟专心训练,自己一天打四份工,累到吃着饭睡着。弟弟偷偷卖了苏桦伟的金牌,愤怒地指责母亲偏爱哥哥。

每个家庭在教育中遇到的难题都是相似的,残障儿除了要迈过自理、自立的关卡,也会和所有同龄人一样,经历自我意识的萌发、觉醒。饰演妈妈的演员吴君如回忆,在运动场与儿子决裂的一场戏让自己印象深刻。“儿子长大了,第一次要妈妈放手,很伤妈妈的心。”《妈妈的神奇小子》:残障儿的赛道上,不只苏桦伟的家庭在陪跑。

从电影中的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妈妈的影子:全心全意地爱孩子、为孩子打算,恨不能以身替之。其中有人也会敏感、暴躁、无心的偏袒,但她们一样自强自尊,尽管不完美,却一直在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前行,一如既往陪伴孩子面对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赛程。即使撇去苏桦伟的金牌经历,这段故事反映的家人之爱,也足以令人动容。

多少残障儿在“各就各位,预备,跑”。

这部电影,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东京残奥会。拥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体育健儿,用残缺的身体诠释更高、更快、更强,尽展人性的光辉,奏响生命的旋律。

当地时间8月31日,东京残奥会上的轮椅篮球项目比赛。

显然,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要承受的磨砺远比身体健全的运动员更多。这也是为什么苏炳添将苏桦伟奉为自己的“苏神”。

东京残奥会上,中国健儿领奖台下蹲,与坐轮椅的对手、队友合影。

赛场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全民关注的庞大群体,他们身残志坚,找准自己人生的赛道,不断向前。

江苏人陆鸿,因为中毒性脑炎留下了小脑指挥神经失常的后遗症,现在,他有一家生产相册的工厂,40多位员工中,一半以上是残障人士。他说,残障人士很难找到让自己发光的工作,自己要为他们提供机会。

湖南姑娘杨淑亭,19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高位截瘫,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家人的鼓励在当地创办了扶贫车间,专门生产仿真花,带领1300多个曾经的贫困户和 59 位残疾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还有舞蹈家邰丽华,曾因《千手观音》家喻户晓,在听不到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舞蹈。作为全国两会的“老委员”,她提交了几十个提案,涉及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建议设“全国无障碍日”等各类内容,她说:“我希望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

还有千千万万我们不知道姓名的残障人士,奋斗在这平凡的世界。他们身后,是给予他们支持与关爱的家庭和家人。每一个他们,都是父母的“神奇宝贝”。向前跑吧!你们身后还有大家。促进每一位残障人士更好地发展,不只是他们家庭的责任。政府、媒体、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和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以残障运动员为例,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少网友只知奥运会,不知残奥会。客观而言,更偏爱商业价值高的热门项目,追捧明星运动员,是更多普通人的选择。普通运动员尚且要面临退役后的落差,对残障运动员而言,这个问题就更加残酷。

苏桦伟(右)和艺人刘德华。刘德华安排苏桦伟到他旗下公司工作,公司从来不会因为训练或比赛请假扣他薪水。

《妈妈的神奇小子》中展现了对残障运动员出路的探讨。影片里,苏桦伟参加训练,每月只能领到3000港币的政府津贴,远低于送快递等普通工作。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苏桦伟一度不想跑了,而他的妈妈则将目光放到了广告代言上。现实中,同工同酬的制度还需要不断推动制定落实,对残障运动员的未来规划,也应被用人机构纳入工作计划。

据吴君如透露,这部影片本身10年前已有雏形,但一直被投资者拒绝。演员古天乐的投资,才使这个故事得以搬上银幕。

文艺创作、新闻宣传、科普工作,对消除歧视、营造助残氛围,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效用。苏桦伟主演的电影《12秒58》,曾经收到了一些这样的评论:

“只要看见残疾人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就会觉得好伤心。希望社会能多些宽容理解吧。”

“二十年后的我,在录像中依旧被这个残疾少年在跑道上燃烧的激情所感染。”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3

由尹志文导演,吴君如、张继聪、梁仲恒主演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已于9月4日在内地院线上映。昨天,片方在北京举行了观影会,监制兼主演吴君如线上跟现场观众分享拍摄这部电影的经历,“这次拍摄跟我以往所有的角色都不一样,有很多场哭戏。”而吴君如的丈夫,著名导演陈可辛更是透露,“拍摄这部影片她真的非常不容易,每天都是‘哭’着回家的。”

影片根据参加过4届残奥会、获得6块奥运金牌的“神奇小子”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来因患黄疸病而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的苏桦伟,在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下,被残障田径队选中,多次夺得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励志故事。

吴君如最为观众熟悉的是她的喜剧角色,尤其是她跟周星驰合作的那些喜剧电影,但《妈妈的神奇小子》中没有任何的喜剧元素。“老实说,这样题材的电影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看好,影片中也没有明星,但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励志,非常有意义,尤其是片中苏桦伟的妈妈这个角色,她是把母爱掰开了揉碎了,再展现给大家看,这是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初心,我们想试试看能不能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

片中吴君如演的母亲跨度30年,从苏桦伟的小时候一直演到他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为止。为了演好角色,吴君如专门去跟苏桦伟的母亲聊天沟通,后者告诉她,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围着苏桦伟转的,“苏桦伟10岁之前,她的母亲一直是很愤怒的,因为她觉得老天很不公平,为什么我就生了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后来她发现,这个孩子有跑步天赋,就刻意培养他,当他拿到了金牌后,苏妈开始有了信心,原来我儿子是有能力的。苏妈的爱是无私的。”

影片中让吴君如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苏桦伟跟母亲的“决裂”。苏妈为了儿子退役后的经济来源,替他接了不少广告,需要他配合拍摄,但这影响到了苏桦伟的正常训练,有一次终于情绪爆发了。这时候,这么多年为儿子默默付出的苏妈说出了心里话,“你长成这样是天性,没有人会怪你,只有怪我的!”原来苏妈早年的确受了很多人的歧视,尤其是她带着小苏桦伟出去,旁人难免会指指点点,这些经历也都被写进了电影中。

扮演苏桦伟的有三个演员,除了饰演小时候的苏桦伟也是一名残疾人外,扮演14岁和27岁苏桦伟的的演员,都是正常人,他们以前也都没有受过体育训练。为了拍摄,提前训练了半年。扮演27岁苏桦伟的梁仲恒,是一名舞台剧的演员,他的表演受到了著名编剧张翼的赞美,“绝对是一次影帝级别的表演。”

至于苏桦伟本人的现况如何?吴君如透露,他还是每天早上9时就去上班,苏妈已经退休,但苏桦伟的父亲已经过世了。至于片中提到的“同工同酬”,现在中国香港地区残疾人运动员的奖金“的确加多了一点点,奖金也提升了一点点”。而中国香港地区,今年也是第一次可以收看到残奥会的直播节目。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4

非常励志,非常感人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吴君如担纲,影片为我们演绎了残疾人一样可以成就自己,包括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和付出,非常有教育意义,推荐。

吴君如只要不是演喜剧,她的这个名字就是演技的保证,虽然有点重复了以往的角色,但演得依然很打动人,我很喜欢,所有演员的表演总体都不错,只是影片剧情走向没太大惊喜,很励志,很有能量,煽情戏也是意料之中,比较欣赏的一点,它讲出了残疾运动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同样是拿了金牌,残疾运动员与奥运会运动员的待遇不一样的“同工不同酬”、残疾运动员退役后何去何从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残疾运动员的现实诉求,值得大家关注,他们为国家、为人民赢得了荣耀,他们也需要我们给予关怀。

上一次看到吴君如扮演妈妈的角色还是多年前在岁月神偷吧,这一次是残障题材,与脑痉挛的运动员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两个人都站在为了对方好的立场做的让彼此难受的事情,或许这就是考验吧。还有值得称道的就是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望着一个目标向前冲的专注力与勇气,即便他天生有缺陷,苏桦伟真是了不起。

电影故事原型。由苏桦伟原型改编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冠军、尤其是一个残疾人冠军诞生的不易,他的坚持、他的付出,以及在他背后,母亲苏妈的引导、培养和教育的不易。

苏桦伟是“神奇小子”,苏妈就是“神奇妈妈”。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传统道德,我们都在歌颂母亲的付出和牺牲,但鲜有作品能够生动描述残疾人运动员母亲的坚毅和智慧。

母爱至上。《妈妈的神奇小子》的中译名很直接的点出了本片的两位主角——母亲和神奇小子,影片在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上都采用了大量的情感“特写”,主线平铺情况下讲述一个故事并不会让人觉得观感乏味,相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比起用电影技法去催人落泪显得更加高级!

虽说母子之间的情感是本片的一大要素,但是本片中的运动场面拍摄和配乐结合的相得益彰,成功构造出了应有的竞技气氛和紧张气息,中国的运动题材影片就应该这么拍,不刻意但有力。

比同为残疾运动员跑步的题材电影: 《了不起的老爸》更传记一些。

这两位爸爸妈妈都很了不起。一样是跑步,跑到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郑恺的《超越》和这两部电影比起来简直就是个垃圾。本片根据香港残奥会田径冠军苏桦伟的真实故事改编,他一直被称为港版的阿甘,从脑痉挛患者到世界冠军的征途。在今年残奥会开幕之际特别献礼上映,除了对母爱亲情的赞颂,更是呼吁关注残疾人运动员,提倡“同工同酬”的心声。本来没有多大期待,结果却超出预期的好看,并让我潸然泪下,真实动人,不造作,不刻意, 娓娓道来。

剧情横跨了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到2008北京奥运会12年的时间。神奇小子的背后有着一位坚韧不拔的神奇妈妈,吴君如从无厘头喜剧谐星巨大转型,包括所有其他演员都演技在线,张继聪更是奉献了自己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 残疾的男主角和马来西亚电影《光》里的自闭症患者也有点像,“傻憨憨”的三位童年少年青年男主角分别饰演了桦伟的成长历程(剧终夺冠更是穿插了桦伟本人的实事录像)可谓四大男主角蒙太奇齐聚。PS:2006年,这个故事已经拍过一次电影《12秒58》, 苏桦伟本人亲自饰演自己,张国柱和潘虹分别扮演父母。

神奇妈妈和神奇小子的`故事。奥运冠军不容易,残疾人的奥运冠军更是饱含了更多的血与汗与磨难。敬佩每一个这样的残疾人家庭,也希望他们的日子都不这么难。既然上天让你不一样,那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很朴实,没有过度渲染英雄主义和苦难,但就是看得热泪盈眶和热血沸腾。在讲述个人传奇的同时还不忘联系社会痛点和家庭的矛盾,同工同酬和忽略小儿子的感受让电影升华成一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从一个残疾运动员辐射到整个运动员的境遇,告诉观众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失败和无力。

正如片中所说“同工不同酬”,奥运冠军和残奥冠军在现实世界的待遇是悬殊的,在电影界同样如此,为奥运冠军拍摄的作品多不胜数,但反映残奥比赛的作品寥寥无几。由戏骨级演员吴君如领衔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根据残奥冠军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改编,但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明星传记,影片更多的是在触探这个平凡家庭的生存之困,以及在向一条条赛道冲刺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

真实的故事最感人,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要哭,但观影过程依然屡屡破防,只因那不离不弃的母爱,与不屈不挠的拼搏,最令人动情。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5

“妈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有说她伟大,有人说她严厉;有的人眼中她不苟言笑,有的人眼中她和蔼可亲。但不置可否,每一个妈妈都能用自己布满糙茧的温暖手掌撑起一个小家。

不放弃的爱

以前我不懂,大家总说母爱是最无私的爱,我却总不能理解,究竟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无私的爱,甚至总把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让我触动很深的电影,才豁然开朗般,终于明白:什么是无私的爱。是小苏桦伟生了那样严重的病时,苏妈毫不犹豫的地“治”!是小苏桦伟终于站起来时,苏妈眼眶里的泪水和张开的手臂;是苏妈要第二个孩子不是为了顶替苏桦伟,而是怕他老了后无人问津。

苏妈的爱像黑天夜中的星光劈开一条裂缝,像寒冷深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苏桦伟不完美的身体,照亮了他的一生。没有一个妈妈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哪怕是有残疾的孩子。就像苏桦伟说的“我知道我起跑慢,所以我才要在后面拼命的追。”他也很幸运,他妈妈的不放弃,让他有了“追”的机会。

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那是一条红色的跑道,是次次的枪响,一遍又一遍的起跑,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一个“跑"字,为苏桦伟本来残缺的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就是苏桦伟第一次获奖后,将那块沉甸甸的金牌挂在了妈妈的脖子上,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会赢好多的金牌给妈妈。多少妈妈勤勤恳恳付出一生的劳与爱,就是为了这一刻,这骄傲的一刻。

妈妈不善言辞,却总在用自己笨拙的语言鼓励着苏桦伟,苏桦伟也从不曾忘记妈妈的话:用力哭不如用力跑。从此,他遇到困难不再无助地哭泣,他只能用力的向前奔跑,他知道,自己虽然走得比别人慢,但跑得比别人快。

这是一部被爱包围的电影,是一位残疾人的夺冠历程,也在呼吁着我们多关注残奥会。运动员就是一个这样的职业,一刹那的闪耀不等于永恒,或许很久之后,苏桦伟这个名字会被人们淡忘,会有新的残疾运动员顶替他的位置,可真正重要的,是这份对生活永不言弃的赤诚的心,是这样的精神长存于我们的心中。或许,这才是残奥会的意义所在。

神奇妈妈和神奇小子,像两把生生不息的篝火,燃烧在我们的心中。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6

一位妈妈,一个儿子,正是他们谨记“用力哭不如用力跑”,面对困难永不放弃,跑出了命运的枷锁,才创造了奇迹。

《妈妈的神奇小子》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残奥会冠军苏桦伟从小因脑痉挛无法走路,到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步成为了田径赛场世界冠军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开头,出生不久后的苏桦伟无意被查出因患上脑痉挛,脑部听力受到损伤,并且以后站起来的可能也极为渺小。这对一位母亲和整个家庭来说都是晴天霹雳,妈妈的一句“救”给了苏桦伟生的希望。

自此苏妈不得不每天打工时带上他的残障儿子。面对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苏妈始终不屈服,她始终把自己的儿子当成正常人一样对待,表面上维持着要强的性格,实际上她的脆弱却一点也不少。苏桦伟日岁那年,妈妈的愤怒终于压抑不住,把他推到机器上,威逼他站起来不然就一起死,所幸最后一刻,他终于站了起来,苏妈激动的抱起苏桦伟,道:“既然他们都说你不普通,那么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开启了苏华伟不平凡的人生。

从那以后苏妈每天都坚持扶着他,鼓励他走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从未停息过。他13岁那年,在一个残障人训练场上,偶然展现了他极强的跑步天赋,破格被收入田径运动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桦伟的训练之路并不顺利,因为他的出现引起了队伍的改编,导致受到他人排挤,还因为平衡力不够,一直突破不了“15秒”那道界限。为此他感到十分沮丧和悲伤,甚至一度想放弃,深夜的苏桦伟蜷缩在角落泪如雨下,苏妈严肃又满怀鼓励的说“用力哭不如用力跑!”苏桦伟凝视着妈妈,似乎明白了她的心意。

靠着这句“用力哭不如用力跑”以及妈妈团队对他的培养,每次当他遭受挫折或者成绩一度不前进时,他都会想起苏妈的话,从而斩获了许多金牌,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和世界的记录。

当苏桦伟为29岁时,因家庭的变故,他不想再继续他的田径训练了,但仍然泯灭不了对体育的极度热爱。苏妈想尽一切办法赚了钱才得以让苏桦伟继续他最后的体育生涯,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影片中苏妈是天生的倔强,面对一个残疾的儿子,她勇敢坚强,不论旁人的风言风语,鼓励他走路,挖掘他的体育技能,陪伴他去追逐实现他的梦想,勇敢的去对抗命运的不公,正应了她的那句“用力哭不如用力跑”跑出了命运的枷锁,有了一个理想的人生。

苏桦伟也是一个勇敢追逐梦想的人。因为残疾缘故,他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在接触了体育后,他懂得了坚持与追逐向前冲的快乐,他想要勇敢抗争命运的不公,在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有了傲人的成绩。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有他们这样对抗命运的勇气呢?我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不肯面对现在的处境和现在状态的自己,也包括我。

处于初二上学期的我,正是关键时期,大概是因为生性淡薄,不争不抢,也没有超越别人的心,也可能是别的事有什么影响吧,导致成绩一度下滑。

有时看到好友的进步和优秀,也会一度处于焦虑之中,甚至会隐隐流下泪水。可能是埋怨自己没有人家聪明,没有人家努力,我也不清楚。

可能逃避是我一向惯用的手法吧,又或者说我没有去追逐别人的勇气和信心,令我内心十分矛盾。

看这部电影后,我感触颇深,一名残障人员都能勇敢对抗命运的不公,知道落后就要努力从后面追上来。那我,难道不能吗?你,难道不能吗?

与其暗自悲伤,不如用行动来证明,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7

《妈妈的神奇小子》,一部电影,讲述了一名残障运动员奋斗的一生,光辉的历程。影片的内容和呈现都十分精彩,构思和编剧很是精妙。从中,我竟学到了写作之妙处。

行文必要点题,明中心。电影剧情以“神奇“为线索,讲主人公苏桦伟的神奇,苏妈的神奇。先天脑脑痉挛的他,学会了走路、说活;先天残障的他,成为世界短跑冠军。一天打四份工的苏妈,逼着儿子行走、跑步;受人冷眼的苏妈,硬是把儿子养大成才。细细想来,这一切都在阐述着神奇与非凡。“培养神奇小子”“是时候了,神奇小子,出场”。这两句话分别在剧中和剧尾,给人一种恍然明悟的感觉,这正是适时点题的魅力和关键。行文作章,紧扣主题,让故事以是目来高度概括,让题目来统领全文,文章自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为妙囊之一。

倒叙手法,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影片的开头是苏桦伟人生最后一赛的特写镜头,转场回到他出生不久时的情境,全片讲述他的成长经历,最后又回到最开头的时刻。这是电影中常有的倒叙。这样的展现既设置悬念,吸引观者眼球,又有种混然自成,看到最后一切仿佛还在眼前的感觉。而将这用于写作,可以说是锦上添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叙事亦或抒情,皆出彩。不过,也并非单此一种手法。起承转合,欲扬先抑,夹叙夹议,插叙补叙等等,将灵活的写法运用起来,此为妙计之二。

铺垫加渲染,更引人、更感人。在影片中极为引人的,感动的情节,很多都是在语言、场景的渲染以及前情铺垫下演绎下出彩的。比如阿伟在训练场认识了传闻中比火车还跑得更快的火车东,在不久之后,由一个脑筋急转弯引出了阿伟赛过火车的神奇一幕;刘先生给苏妈拍广告赚钱的名片,在苏家经济危机时,便派上了用场。一些快要被淡忘的故事埋下伏笔,终见“光明”,我们也会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奇妙。再说渲染,苏妈含泪与阿伟对峙的那一夜,“没有人会怪你”苏妈转头偏过身,“只会怪我。”就只这一个动作和四字,我的泪夺眶而出,久久感于心。阿伟最后一赛开跑前的片段,也很巧妙。那刻,仿佛世界只有他和他的母亲二人,往日岁月浮现脑海,就如此渲染出他最后的荣誉。不得不说,这些辅助成文的方法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也会被“支棱”起来。可以写人物的一颦一笑,或是日月星辰,总之细腻之至,刻画传神。铺垫渲染,此为妙方之三。

把影片当小说来阅读,当文学作品来欣赏,有时不觉之中便收益颇丰。《妈妈的神奇小子》,是一部好电影,一部神奇之作。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8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事在人为,有志竟成。

生而为人,不是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残疾可悲,可难又注定残疾人的一生没有光辉?

苏桦伟,出生后得脑痉挛,听力丧失,语言功能减弱,站起来都十分困难。人们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窗”。正是那扇窗让苏妈发现了他的跑步天分,开启了夺冠之旅。如同学习一般,可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不好不意味着全盘皆输,总有自己发光发亮的时间、地点,所以我们要把握机遇,找到自己正确的道路。我很幸运出生健康,四肢健全,成绩也还不错,未来更希望自己全面发展,走文化道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苏桦伟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从站起来到讲出来,他用了比常人多数倍的心血,付出了更艰辛的努力,后来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他成功百米跑出了14秒58的好成绩,在人生第一场比赛中成功夺金。与火车赛跑是他多年来的希望,那一次,他做到了!他超越了火车!回望初中,我也是在目标中前行的,第一次48名到立志进前30名,20名到立志进前10。上课时的仔细聆听,回家时的认真写作业,只为了那千钧一发时一名惊人,。马上又至期末,我定当全力以赴,完成目标,不辱使命!

“用力哭不如用力跑”,失意时,人们常会用哭来发泄,但不如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苏桦伟就是将泪水变成汗水,用努力来换取冠军的辉煌,将质疑自己的人打败。我曾经也被质疑过,小学时成绩可能不是十分突出,几乎没有考过全班第一,可能自己也不自信的缘故,总是想证明自己,我铭记笨鸟先飞,以更多的努力逐渐找到学习方法,成绩稳步上升。

“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每个人都辉煌过,可当你取得成就的那一刻,就是过去式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终究过去了,只有未来的才值得努力为之奋斗。苏桦伟不断突破自己,为香港对夺取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至今仍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但他没有骄傲,我曾也参加过各种比赛,也拿过不少证书,但那只证明那一阶段还可以,不能因为第一名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厉害,如同龟兔赛跑,你不失败,天理不容。

在人生道路上,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咸,每一天都是五彩缤纷的,我要以铁一般的意志去战胜生活中的“拦路虎”,胜不骄,败不馁,相信吧,我的胜利终会到来!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篇9

《妈妈的神奇小子》是一部能让观众从片头哭到片尾,剧情令人震撼、感动与反思的良心之作,影片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值得大众买票,座无虚席。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残奥会冠军苏桦伟从小因脑痉挛无法走路,到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步成为了田径赛场世界冠军的传奇故事。

关注残疾运动员,关注残障人士。

残奥会和正常奥运会的价值是相同的,然而残疾运动员只能拿到微薄的政府津贴,全家为了让苏桦伟继续跑步,妈妈打四份工,上学的弟弟也要想方设法去补贴家用,这一反映社会现状的剧情展示,一再强调一个概念“同工同酬”,剧中后半场,苏妈和苏桦伟的矛盾制造点,也是起因于此。影片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残疾运动员与正常运动员无法实现“同工同酬”这一矛盾和话题。此外,剧中也真实刻画了残障人士带给其个人、家庭的打击与毁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身边真实案例的关心回归。

正是因为起跑慢,才要望着终点,拼尽全力。

苏桦伟在幼年、少年、成年各个阶段的困境遭遇和自身对于生活的反击都是极具感染力的。四岁还无法站立行走,苏妈带着他上班工作,被厂里的工人藏在篮子里,苏妈找到后,将他放在传送带上逼迫其站起来走路,撕裂的绝望和痛苦在荧屏展现,在传送带停止,苏妈失声痛哭时,他开始扶着护栏站了起来。青年时期,最让我感动的,是表情抽搐,说话还不利索的苏桦伟跟妈妈说,她嫁给爸爸时家里一件金器都没有,他以后要拿很多金牌回来给妈妈,很纯真的一幕刻画。成年后,在准备08年残奥会的跑场上,教练反复让他练习起步,由于听力只有正常人的两成,佩戴助听器让他总晚于别人三秒钟,提升无果后,他跟教练说:我知道自己起步慢,所以我才在跑的时候拼尽全力,用我生命在跑,在过程中跑赢。给我很多震撼与启发,我们的起步和过程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终点,用尽全力,我们就会在各自的赛道上跑赢全场。

是先有神奇妈妈,还是先有神奇妈妈。

上帝很忙,所以才有了妈妈。影片中,苏妈一直跟儿子说:望着妈妈,set,go!从小,苏妈就希望儿子能得到跟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当儿子能挑战不可能,站起来的时候,她跟儿子说“既然别人不把你当正常人,你就当一个不普通的人。”也正是她对儿子的相信和爱,让儿子能始终向着终点努力奔跑,母爱的伟大难以言表。当儿子因为她逼着自己拍广告而产生矛盾时,苏妈说:你天生残疾,没有人会怪你,而人们都会怪我。是很辛酸的触达,一个这样的家庭,究竟要承受多大的闲言碎语,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更何况是制造奇迹,培养出一位“神奇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