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10+1框架下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论文

乐进修 人气:3W

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资源整合和供求互补的需求凸显。近年来,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保持强劲增长,而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东盟市场站稳脚跟后需要谋求更大发展。东盟十国与中国的“10+1”自贸区协议框架在双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为双方企业的合作创造了更好的环境。面对历史性机遇,如何利用政府搭建的舞台,在东盟市场实现战略性发展,需要中国的工程承包企业认真思考和研究。

拓展10+1框架下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论文

一、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东盟经济整体基础较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保持良性增长。但快速增长的经济受到现有低水平基础设施的较大制约,各成员国政府纷纷制订规划,推进电力供应、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业务领域市场需求强劲。

(一)国民经济保持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

1998——2008年间,东盟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均保持快速增长。按照不变价格计算,东盟GDP平均增速为5.3%。缅甸增速最快,为9.2%,越南和老挝紧随其后,分别达到7.6%和6.8%的年均增速。较快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强需求,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更为强烈。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东盟成员国的通胀相对温和。2000~2008年间,除少数年份出现通胀超过10%以外,所有成员国在大部分年份保持温和的通胀。其中,除缅甸数据未知外,印尼的平均通胀率最高,达到9.4%,文莱的最低,为0.6%。

东盟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东盟十国的人均GDP为2582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2.8%。人均收入最高的新加坡和文莱分别达到3.8万美元和3.6万美元,最低的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则分别为465美元、756美元和918美元。

(二)现有基础设施制约经济的较快增长。

由于能源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东盟的电力供应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盟国家经济的增长。目前,泰国、越南和柬埔寨都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老挝出口电力,但随着其经济增速提高,可供出口的电力也会逐渐捉襟见肘。未来二十年,仅中南半岛五国的电力供应缺口就有5268万千瓦。

东盟各国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差别较大。总体而言,公路总长度变化不大,柬埔寨等国家未铺设的部分甚至占到总长度的80~90%;铁路发展缓慢,各国铁路硬件标准不一致,影响了跨国铁路网的建设和互联互通的发展;机场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大的机场较少,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大幅侵蚀了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利润空间;除老挝外,其他东盟成员国港口数量众多,但硬件完善、规模较大的国际港口却相对较少,既不能有效服务成员国自身经济,也对东亚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

互联网和信息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东盟的电信用户在2000——2004年一直保持30——40%的增长率,随后虽有所下降,总体仍基本保持20%的年均增长。相比而言,印尼、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越南五国的电信业比较落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较大。

(三)各国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保障的要求显著提高。为了缓解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东盟各国政府纷纷规划和启动了各类大型项目。

电力基础设施方面,印尼政府决定大规模建设电站和电网,并实施1000万千瓦加速电站建设计划。老挝也发展欣本河扩建、南莫和南屯等水电工程。越南电力总公司将兴建数十个电厂,并计划于2020年整合几个局部电网为全国统一的电网。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横贯亚洲大陆的.大动脉中,由中国境内经越南、柬埔寨、泰国向西通达欧洲的部分、湄公河高速公路网、“两廊一圈”的高速公路网等已在陆续推进;泛亚铁路、越南铁路兴建、原有路网标准化改造,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文莱大摩拉岛深水港、越南云峰港和海防木门港等由规划走向落实;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的机场改扩建纷纷动工。

信息通讯方面,文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电信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随着政府对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国内现有网络快速升级,电信业务和设备市场均有较大发展空间;信息通讯基础相对薄弱、电信普及率较低的国家,更伴随着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东盟继续稳步发展。

东盟国家与中国毗邻,经贸合作关系密切,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相比而言,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新人盟国家市场发展更快。

(一)业务规模和占比不断提高。

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东盟完成营业额保持快速发展,从2004年的22.3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8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9.2%,快于同期中国企业在亚洲及全球完成营业额37.3%和34.2%的增长速度。因此,东盟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市场中的份额也呈上升趋势,占亚洲完成营业额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27.4%增至29%,在全球完成营业额中的比重也从12.8%增至14.8%。

(二)新签项目平均金额上升趋势受阻。

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东盟新签合同金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新签合同金额从2004年的833.1万美元增至2008年的1349万美元,略低于2007年的1499.4万美元。

(三)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市场逐渐转向新入盟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在东盟最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2004-2008年间,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印尼的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12.9亿美元和49.5亿美元,占东盟十国总额的27.3%和21.6%;文莱最小,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2641万美元和2734万美元,仅占东盟总量的0.1%。

按照人盟时间计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这五个创始成员国仍是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东盟的主要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这五个成员的市场更为重要。2004——2008年,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新人盟五国的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比例分别从31.9%升至39.3%,以及从36.1%升至38.1%。

三、“10+1”框架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带来更大机遇。

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涵盖18.5亿人口和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协议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种类型的经贸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员流动的成本。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一)高层大力推动和互补性经济为合作奠定基础。

双方高层的大力推动和经济互补融合需求推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2000年,朱锫基总理提出自贸区构想并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双方于2002年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贸区建设。2004年1月,实施“早期收获计划”;11月签署《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并于7月顺利实施;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

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中国与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自贸区建成后,虽然部分东盟国家对关税的降低导致中国商品进入产生疑虑,但政府和大多数研究人员仍然对自贸区的前景充满信心,也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推进。

(二)东盟服务市场开放程度超越世贸承诺。

作为双边贸易安排,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更多的探索。各成员方纷纷提出自己的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其中建筑服务领域超越WTO承诺的有以下几个国家:

马来西亚对建筑设计服务做出承诺,允许在当地拥有执照的职业建筑师以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三种方式提供服务,外国建筑师也可以作为项目咨询人员与马来西亚职业建筑师合作提供咨询服务。

泰国允许中国企业以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方式提供建筑设计服务,同时在规定的不超过49%的股比和管理经营人员数量比例的前提下,允许中国工程设计企业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合伙或普通合伙注册公司等形式开展业务。

菲律宾在WTO下没有开放建筑工程服务,在自贸区承诺中,对外国企业从事与采矿和制造业相关的建筑服务,以及在融资和援助合同(FTAA)方式下的大规模采矿发展项目中提供的建筑服务,允许中国企业以境外消费方式提供,也在满足菲律宾矿业法,并持有专门的许可证的前提下,允许外资在菲律宾设立独资企业。

印度尼西亚对建筑物、民用工程的总体建筑、预制件的安装和组装,以及土地平整、钢结构安装和拆除等其他建筑服务,允许中国企业通过境外消费模式提供服务,也允许中国企业以在印尼建立代表处的方式开展联合经营,但须申请有效期为三年的许可证,并应满足《外国投资法》的相关要求。

(三)工程相关货物入境获得更大税收减免。

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流通渠道。基于发展国内产业的考虑,中国与东盟各国把进出口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敏感商品。其中,正常商品分为一轨商品和二轨商品;敏感商品又进一步分为一般敏感商品和高敏感商品。货物贸易协议规定,正常商品最终税率为零;敏感商品最终税率可以不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