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自己留条后路作文1000字

乐进修 人气:2.11W

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为自己留条后路作文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为自己留条后路作文1000字

请为自己留条后路作文1000字 篇1

狼为了捕获各种猎物堵住了山洞里所有的窟窿,可最终,因没了逃生之路而死于虎口。狼的悲剧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人做什么事都要记得为自己留条后路!

商朝纣王为赢美人妲己一笑,不假思索地建起摘星楼。不听忠臣进谏、不闻百姓唾骂,一意孤行。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文王举旗而反、一呼百应,商汤百年基业毁于纣王。觉醒的纣王与摘星楼共焚三日,但悔之晚矣!为何在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余地才发现自己做错?为何做事之前不能多加思索,为自己留条后路呢?如果他残酷地杀掉进谏大臣之前能想到“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如果他在“酒池肉林”中享乐的时候能想一想受苦实难的百姓,又何至于大兵压境才觉悔,宫火亮时才觉亡?不为自己留条后路,亡,必然也!

而真正能想到为自己留条后路的又何止昏庸之辈,即使智慧明达如商鞅,又何尝不是死于自己之手?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为之苦心编制各类酷刑。可谁知自己竟成了“五马分尸”下的亡魂?或许在他试图逃亡时已经开始后悔了吧?井田制为百姓、身份卡保安定,可是出逃在外的即使是商君,没了表明自己身份的卡片,谁敢留宿?深秋之夜、流落在外的商君,你的不幸又何尝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呢?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命运悲惨又怨得了谁?

然而,有自掘坟墓的古人,同样也不乏考虑周全的智者。三国时期的曹孟德,不仅因为自己统一了北中国而出名,更因为爱才、惜才而扬名后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的缘故吧?

孟德爱才,所以放掉关羽;孟德爱才,所以不杀杨修;孟德爱才,所以宽容陈琳……曹孟德把关羽迎进曹营、将杨修留在身边、将陈琳纳入帐下,也为自己解了“白马之围”、为自己“华容之亡”留了后路、更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准备了实力强厚的智囊团,还为自己在后世人的心中赢得了一方重要的位置……

孟子曾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柴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言外之意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得太绝,总要为自己留条后路?小鱼、小树都不放过,以后的'“路”还能走远吗?俗话说:“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会跳墙!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多为别人考虑!古人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用一份恩情去换取别人的感恩咭万古长存的友谊。做什么事情,都要为自崫留条后路!

透过历史看前人,不为前人的才华,只为以史鉴后人。历史告诉我们:凡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不要自掘坟墓!

请为自己留条后路作文1000字 篇2

“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句类似于忠告的话,在我看来更应该是为人处事的一个尺度,一个不好拿捏的点,一种要么左右逢缘,要么楚歌四面的症结所在。三思而后行的道理,讲在此处我想是最合适不过了。

“凡事不要做得太绝”讲的就是一个理事“尺度”的问题。我们说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应该有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一个尺度。就是一个“刚刚好”的问题。偏离了这个尺度就会产生一面倒的态势。就会形成一种另类的极端,从而演化成你在事物处理上的“过于绝对”。对与错、成与败这两组相对的判定性文字,我们这一生都在受用。一件事,你做的对了,他做得错了,你成功了,他失败了,这本是无可厚非的道理。人的一生也都是在对错成败中,迂回进退中完善自己。可还是有些人没能体味到这些道理。总喜欢得理不让,苦苦相逼,把对方推到悬崖边。一定要看着别人跳下去,才会觉得“舒畅”。这就是一种极典型“做事太绝”的方法。你不给对方留退路的时候,你考虑过自己的后路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也在悬崖边上,倘若被你逼的无路可退的跳崖者,顺势拉你一把做个玉石俱焚。又如何解释呢?我想,用“物极必反”与“狗急跳墙”,来给那些“做事太绝”的人一个忠告还是确切的,只不过前者文了一点,后者俗了一些。

“给自己留条后路”是人这一生之中最关键的一个策略。也是一种审时度势后的思想升华。后路每个人都有,不过不见得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留出来。既使是留出来,也不见得就能全身而退。

后路可以是一种保全自我的策略。这种策略可以让你巧妙的避开尴尬、绕过危险,躲开剑拔弩张的锋芒,从而达到一种实力再生的机会。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言语难免有过激的时候,讲的激动一些不是错,可讲的过激就有些不妥了,讲的过激就是偏离了“尺度”,就会产生“做的太绝”的效果。我们讲话的时候要符合逻辑性,要留给自己思维回旋的余地。那么这个所谓回旋的余地就是一个语言上的后路问题。我这样讲,不是要传达一个所有的语言都要“话到嘴边留几分”观点。但留是一定要留的,留几分讲几分这得因人而宜,因事而论。

我们在做某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都要经过缜密的考虑,甚至是反复的推敲。既要想到前进中可能预见的一些挫折,又要想到计划搁浅时的补救方法。甚至还要寻一条万全的后路。不过这条“后路”太多的时候是因时因势而变的。你可以讲它不属于脚下,但它却生长在谋略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