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乐进修 人气:2.42W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原文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简要分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1分)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1分)

(2)借用典故,(1分)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2分)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词人一生自诩有报国济世之才略,并执著地追求人生理想,因此其词中时常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闷抑郁和悲愤。这首词便抒发了其苦闷的心情。

词的上片写登楼后见到的景致,先写水后写山,并借景抒情。这大好秋光在满腔愁苦的词人眼里,只是愁山恨水、孤雁哀鸣而已。最后“把吴钩看了”几句,词人通过“看”、“拍”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酣畅淋漓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原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吴钩”,现在却被闲置,词人以物比人,可见心境之苦。“阑干拍遍”是写借拍打栏杆来排遣心中的无限苦闷,展现了词人无处施展才略的急切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慨叹自己虽有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中却没有知音可以理解。

词的下片直接言志,阐明了无人理解的“登临意”。词人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先说明自己不愿像季鹰那样因贪恋家乡美味而辞官返乡,又说明自己以许汜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只顾个人小家为耻辱,同时又不禁为国势不稳、自己报国无门而慨叹年华虚度。在此,全词的感情发展到最高点,并自然过渡至结尾,与上片末句相互呼应。

本词艺术手法圆熟,将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现实气息完美地结合起来,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不愧为词作中的.经典。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白话译文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遍,不知张季鹰是否回来了?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可惜虚耗了大好时光,忧愁国势如飘摇风雨,树犹如此,人如何不老迈呢?[8]请谁人去唤来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