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9篇

乐进修 人气:1.64W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9篇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⑵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

3.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体会文章是怎样精心选材的,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喊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聂华苓走进那凄风苦雨的晦暗岁月和天昏地暗的惨烈过往……

二、展示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要点;

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好像航船有了航向,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我们的航向,开始我们学习之旅吧!

三、先学环节

(一)自学指导

1.了解背景

资料链接1——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资料链接2——同样是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本文作者是聂华苓,1988年初冬时节作者受邀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讨论大会。大会期间的10月21日,作家们在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了南斯拉夫人民为悼念被纳粹残害的300个孩子而举行的悼念活动,有感而作。

2、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快速默读课文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完后查字典解决生字并标记在书上。

3、整体感知

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过渡语:刚才我们同学自学地快速而认真,到底效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杀戮(lù )、悼(dào )念 、 屹( yì )立 、肃穆(mù )、恍惚(huǎng)、

( hū ) 荒谬(miù ) 憧憬(chōng )(jǐng ) 响彻云霄(xiāo )

要求:先自己完成,同桌互换批阅,用红笔改正错误,齐读两遍,巩固1分钟。

2.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课文中写到一位不愿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过渡语:语言是一座桥,我们通过文章的语言穿越历史,来到了那个天昏地暗凄风苦雨的年代,学案中列举了文中五处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四、后教环节

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展示的句子仔细品味,把你的思考写下来或者写关键字梳理你的思路。

2.小组内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组内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教师点拨: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教师点拨: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教师点拨: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教师点拨: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课后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而且我们的祖国也有一段段任人宰割践踏的血泪史,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卫世界和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勿忘国耻,发愤读书,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

2、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教学重点: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4、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1、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认知阅读

一、激情导入,积蓄情感。

1、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欣赏歌曲《我爱我家》。

(点击课件:《我爱我家》视频。)

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听了这首歌曲之后的心情或感受。

2、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感受着爱的阳光。可是,64年前,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内,就有7000多人被杀,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声音哽咽)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3、出示课题。

4、简介作者。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5、展示教学目标。

6、检查预习情况。

理解阅读

二、速读,析一析内容与主题。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提示: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3、文章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寻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1、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点击课件:萨特的话。)

2、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为什么?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

(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提示: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不论是“沉重”的记忆,还是 “美丽”的记忆,作家聂华苓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提示: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四、圈读,析一析“西德”与“日本”。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

2、具体说说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3、在座谈会上,人们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握手呢?

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所以,人闷对他表示理解,尊重,谅解。

4、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

拓展阅读

五、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六、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学生展示资料,并适当讲解。)

(教师展示二战中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电影剪辑片段)

七、总结。

(配以背景音乐《和平之歌》)

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文内容说明: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探究的目的、方法:

从文章的语言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感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融入到作者丰富的感情旋涡中,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采用发现式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简案)

一、导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导入新课:请你结合对“六·一”儿童节的了解和认识,说说你认为我们现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目的是什么?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阅读感受。

三、教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认识。

四、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发现问题。

注意探究文中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而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沉重而美丽的记忆”、“历史与现实”等。

五、分组研讨,合作探究。

汇总学生发现的问题,归纳出两个与文章主题关系紧密的大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分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在深入阅读、探究讨论中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六、迁移阅读,拓展探究。

补充阅读《致命的母爱》,思考这篇文章最震动你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七、课堂总结。

1、简评同学们的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语言特色。

八、布置课后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探究教学过程设计:(详案)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板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阅读感受。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完后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板书:(概括学生的感受)

残酷、罪恶、恐怖等

三、教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知识。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与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痛恨,和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敬意。同时,我又发现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语句很难理解,如文章开头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语句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再细细琢磨这些句子的含义?

板书:

矛盾

四、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发现问题。

任务:

要求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文中看似矛盾的语句,将其勾画出来,并归纳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教师预设学生发现的问题如下:

1、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

2、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 —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4、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如何?

5、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

五、分组研讨,合作探究。

1、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呈现两组矛盾的词语:

①“沉重的——美丽的”

②“血腥的——亲爱的”

板书:

矛盾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这两组矛盾的词语?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2、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后,分学习小组就以上两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讨论,理解句子含义,把握作品的主题。

步骤:每两组同学解决一个大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自由讨论、探究,交流研讨结果,然后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阐述观点。

3、学生展示“沉重的——美丽的”探究结果。

教师预设学生探究结果如下:

①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是沉重的;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表现出了“整个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②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③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⑤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4、教师补充引导,深入探究: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沉重而美丽的记忆。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纪念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同学们能够说说哪些是“沉重而美丽的记忆”吗?面对历史,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确:

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

5、学生展示“血腥的——亲爱的”问题探究结果:

教师预设学生探究结果如下:

一天之内残杀了7000余人,300个孩子面对刽子手,发出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这是血腥的。但在这次血腥的屠杀中,被残杀的无辜的人们留下了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强烈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正是“亲爱的”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6、齐读课文第四部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

引导明确:

一方面,是罪恶的枪声,是血腥的屠杀,另一方面,是孩子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亲切呼唤,正是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生活和情感。

六、迁移阅读,拓展探究。

1、阅读《致命的母爱》,归纳主要内容。

2、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最震动你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预设学生思考结果:

一个母亲深夜为一个敌兵盖上军毯,表现出强烈的母爱,却招致杀身之祸。这让读者最为震撼,正如鲁迅所诠释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争撕毁的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

七、课堂小结:

1、简评同学们探究学习的情况: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抓住一些重要语句进行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认真读书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我想,这是你们学习的致胜法宝,希望你们今后能将这种良好的习惯保持下去。

2、结束语: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八、布置课后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战争:残酷、罪恶、恐怖……

矛盾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

战争和屠杀了

附:

(一)课前预习题: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抗日战胜时期,日本对我国的残酷虐杀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均可)

3、阅读《致命的母爱》一文。

(二)阅读材料: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5

训练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教学安排:

1、导入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呵护 杀戮 纳粹 肃穆 恍惚 木然 荒谬 憧憬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 赤裸裸

3、问题探究

⑴“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⑵ 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⑶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⑷“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板书设计:

  记忆沉重

  看纪念演出 美丽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呼唤和平 面向现实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振兴中华对和平的重要。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这段历史。

■教学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当我们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亲切的呵护!然而,在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着而来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的灭绝人性的枪声。今天,我们来学习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

■整体感知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带)

a、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这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重点研讨

a、指名朗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b、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不正确。(能结合历史实际分析即可)

■品味语言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 天气吗?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b、◆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质疑释疑

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延伸作业

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篇短文,驳斥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的作用和表达的内容。

2、速度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体会本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中心思想。

3、反复诵读文中表现作者浓烈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

4、懂得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领会文章的主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链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浓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但我们今天通过课文所要看到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丧失人性的大屠杀。板书课题

2、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A、简介作者。

B、正音、解词:呵护 杀戮 纳粹 肃穆 恍惚 木然 荒谬 憧憬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赤裸裸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A、学生活动: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些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和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

二、看纪念演出: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演出活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三、参加座谈会:记述作家的座谈,表现世界人民希望和平。

四、参观纪念馆:记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引入深思。

B、概括文战的主题

通过记录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纪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战争了!

全文以纪念活动为主线,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

4、问题探究

⑴在正文前面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烁烁萨特这样说的理由。

点拨:“沉重”:面对大屠杀,记忆是沉重的,历史是沉重的。

“美丽”: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记忆因此而美丽。

萨特的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后又可以知道是点睛之笔,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超越了国界。

⑵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词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一读一停顿,想象一个画面,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⑶“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强调了什么感情?

点拨: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

⑷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为什么?

点拨:残酷的历史让人感到悲哀;人们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却又何等荒谬!

⑸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队。但是,不能忘记。内涵是什么?

点拨: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实践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⑹“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5、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⑴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联邦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点拨:联邦德国作家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也很诚恳,他宁愿替人受过,人们宽恕他、尊重他。而日本作家却想为军国主义开脱,因次招致人们对他的反感。

⑵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作何评价?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写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想。

6、板书设计:亲爱的爸爸妈妈

来到纪念地回顾历史

看纪念演出呼唤和平

参加座谈会面向现实

参观纪念馆记忆沉重

永远不要战争了!

7、教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一、导入

由题目导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

唤而来的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样一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在纪念第的所见所闻和与莫马的交谈。

第二部分写纪念地的演出。

第三部分写作家们在一起座谈。

第四部分摘录被残杀者的遗言。

三、问题探究

㈠ 阅读质疑 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人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时提出讨论。

㈡ 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可以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

问题: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残暴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四、作业

1、按照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扩写一个片断作文。

①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

②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香型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③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新扩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断。

2、交流点评。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⑴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⑵看纪念演出;

⑶记述作家的座谈;

⑷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4、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二、重点研讨

阅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三、品味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