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古诗教学设计五篇

乐进修 人气:3.31W

篇一:风古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风古诗教学设计五篇

古诗浅显易懂,学生重在感悟、积累。低年级学生想象力、记忆力极强,学习古诗时应在朗读上下工夫。

[目标预设]

1、识字5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图、磁带、字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师生古诗诵对

■开始上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生字。

3、同桌互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4、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5、全班齐读。

三、感悟诗境,有感情读诗

1、出示四幅图,指名上台把图与所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2、看图,放声读诗,想: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先自读自悟,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4、交流自渎情况,相机拓展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预设

(1)能开二月花

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能开二月花”,可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得很美。

师:这些花是谁吹开的?

生:春风。

师:春风来了,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变化?

(指名说)

师:是啊,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景,带来了生机。大家高兴吗?高兴时,脸上是怎样的?就带着这个表情读这一句。

(齐读,分男、女声读,再齐读)

(2)过江千尺浪

生:我喜欢阵首诗,因为“过江千尺浪”很雄伟。

师:你能说说风“过江千尺浪”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图,描述“过江千尺浪”的情景)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情景。请认真看图,侧耳倾听。(播放风浪声)

师:现在,你认为要用什么样的声调读这句诗?

(学生各自试读。再指名读,评议,然后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3)解落三秋叶

生1:我喜欢“解落三秋叶”。因为秋风一吹,叶子落下来,我们可以捡来做书签。

师:看到自己亲手做的书签,高兴吗?能把你的高兴读出来吗?

(生1读)

生2:我喜欢“解落三秋叶”。因为树叶随风落下来,像蝴蝶在飞。

师:是啊,秋风扫落叶,动作多轻快呀!你能用轻快的语气读吗?

(生2读)

生3:我意见和他们不一样。我觉得秋风一吹,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令人伤心。

师:真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能把你的伤心读小、出来吗?

(生3读)

生4、生5

师:同样一个诗句,不同的人读了,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读出了不同的语气。现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

感受读读这句诗。

(学生自读)

(4)入竹万竿斜

生:我喜欢“入竹万竿斜”。因为我喜欢熊猫,而熊猫喜欢吃竹子。

师:是个有爱心的孩子。看到这一大片竹林,就不用担心熊猫没得吃了。能根据图说说风“入竹万竿斜”的情景吗?

(指名描述)

师:大家把这句诗描述得这么美,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美。让我们在呼啸的风声中读这一句吧。 (播放风声,学生齐读)

5、师小结。生有感情齐读整首诗。

四、积累背诵

1、大家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不同的风吹来了。你们看,风把小黑板吹走了(拿下写有诗句的小黑板),现在能看着图有感情地把整首诗背出来吗?

(生看图背诗)

2、又一阵阵风吹来了(拿下四幅图),把四幅图也吹走了(拿下四幅图)。现在你们还能有感情地把整首诗背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背诗)

五、拓展延伸

1、风来时,你身边的景物有什么变化?请选择其中的一样景物画下来。

(学生当场作画)

2、画完后,小组交流:以“风来了,”的句式向学习伙伴介绍你的发现。

3、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风》给家长听。

2、搜集写风的词语、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篇二:风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教学对象:

二年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助故事情节了解古诗意思等。二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二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本节课交流“风”奠定了基础。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吟诵教学对体会作者感情、体会诗中意境有很大帮助。如何让二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感兴趣,还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

1、熟读至诵《风》。

2、初步吟诵古诗。

3、了解“三秋”“二月”的实指,“千尺”“万竿”的虚指。

4、简单理解古诗意思。

5、多途径、多方位了解风。

6、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风有整体印象,感受风的变化无常以及风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里有一则谜语,请大家帮帮老师,猜一猜谜底是啥。

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交流谜底。(风)

为什么说是风呢?

(预设:风儿吹过,云彩就散开了。风儿吹过,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在招手。风儿吹过,地里的庄稼被吹得连绵起伏。风儿吹过,花儿也轻轻摇晃着脑袋。) 小朋友们猜谜语真有办法,会在脑海中想画面,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板书课题)

二:互动交流,初步感知:

你们说说,风是啥颜色的呀?风是啥形状的呀?

(预设: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看不到、摸不着。)

对风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的,这无形的自然现象,我们却可以感受

得到。你什么时候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呢?说说看。

(预设:下雨了,我打着伞回家,忽然刮来一阵风,把伞都吹跑了。 那天,我在溜冰,溜得很快的时候,就感到有风了。

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海鸥”袭来。

我打羽毛球的时候,起风了,羽毛球偏要往旁边飞?? ) 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知道得多,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风,有时是温柔的,有时却是强烈的,有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有时又让人感到害怕,真是变化多端啊!

三:读吟背解,学习古诗。

同学们,唐代诗人李峤也写过一首关于风的古诗,很受大家的赞叹,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古诗内容。

2、借助拼音读一读。

注意 解(jiě) 斜(xiá)的读音。

3、去掉拼音读一读。

4、古诗要读好还要讲究节奏美,诗句中的停顿很重要,你试着来停顿一下。 (交流停顿)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带着节奏读一读。

6、老师今天要求大家把每个字的声调都读出来,你能行吗?

(字正腔圆读古诗。)

7、其实在古时候,人们都不会朗读,“自古读书皆吟诵”。诗词是要和着音乐唱出来的,叫吟诵。古人吟诵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平长则短入声急。”平就是平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仄就是仄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三声和四声。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还有一些字呢有特殊的规定,它们叫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比如“落”、“叶”“月”“尺”“入”“竹”。老师来示范一下。

8、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首诗吟唱一下。

学得真带劲,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能联系上诗句描绘的情境就更好了。 第一句:解落三秋叶。

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叶子都吹落了)

“三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秋风起,落叶潇潇而下。

落是入声字,读音短促,那么落叶潇潇而下的感觉便出来了。注意“秋”字拉长,是风把整整一个秋天的叶子都吹落了。

第二句:能开二月花。

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二月的花吹开了)

二月是指农历二月。“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是春风吹来的日子。

你知道什么花开了呢?

是呀,这么多花都开了,你能让大家体会到么?

注意把“开”字拉得再长些。一定要把“花”拉长,这时候你的眼中一定充满了盛开的鲜花。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

风可是难以琢磨的,刚才还是温柔的,立刻就变得凶猛起来。大家一起把凶猛的风表现出来。

注意把“江”字拉长,不长不足以说明江面的宽广,如何掀起千尺浪? 第四句:入竹万竿斜(xia——)。

斜在这里不读xie, 古时候的文读,如《论语》的论不读四声一样,这里做押韵。现在感受一下“入竹”两个入声字,读快以后什么感觉呢?”入竹读快以后,我们应该感觉到了风速。风速快,那么风力一定很大,“竿”和“斜”拉长念,那么万竿翠竹都被大风压得直不起腰了。

这首诗讲完了,你们都感觉到风的厉害了吧。

9、集体吟诵,男女PK。

四:拓展阅读,开阔思路。

同学们,风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但细致的观察会让你对风了解得更透彻。说不定你也可以写出优秀的诗文呢。你来看看我们现代的小朋友是怎样写风的: 出示 风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一写风。

板书: 风

唐.李峤

平长仄短入声急

篇三:风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一类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朗读中感悟风来了时周围的情况。

一、 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56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听得见,看不着,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同学们,它是什么?

生:风(如果猜不出来可适当提示,是大自然的事物)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留意过大自然中的风吗?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它(播放风声)

师:唐朝诗人李峤写了首关于“风”的诗。板书课题:风。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2页。

二、疏通生字

1、 学生自读,不熟悉的生字画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同学们想读好这首古诗,首先得过生字这一关。

能:néng鼻音 能够、能力

浪:làng 边音 波浪 万:wàn 前鼻音 千万

斜:xié 意为“不正” 歪斜

老师带读,学生齐读巩固 二、 朗读诗文,读中感悟诗意

1、 学完生字,相信大家能更准确地朗读这首诗了,小声地读一遍。

2、 刚刚大家字是读对了,可是有些同学节奏不对,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感强。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这首诗的节奏画出来了,在画双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听老师朗读一遍。

3、 把握节奏跟老师读一遍,老师读一句大家读一句。

4、 没有老师的带领再读一遍。

5、 同学们读得真好,要是这么悦耳的读书声配上音乐肯定更好听,试试吧!

三、 这首诗诗题为《风》,但诗文中却找不到一个“风”字。

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1、“解落三秋叶”

师:重点理解“三秋”,一年12个月,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就是三个月,农历一二三月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三秋指秋季三个月,也就是整个秋天。“解落”在这里相当于“吹落”,联系课题,是谁吹落了秋天的树叶?(风)

师:归纳句意:风吹落了秋天的树叶。

“能开二月花”

师:上一句诗写的是秋天,读一读这句是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月——春天。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风能使春天的花儿开放。

“过江千尺浪”

师:过——经过 尺:古代长度单位,一尺=33.33厘米,千尺形容很高

师:归纳句意:风经过江面掀起很高的波浪。

“入竹万竿斜”

师重点讲解:入:进入;斜:歪斜、倾斜

归纳句意:风进入竹林使大片竹竿倾斜。

2、给图配诗

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风吹来时的四幅图画,下面请同学们给每幅图画配上一句诗。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刮风时四周景物的变化,题目是“风”,全诗无一个风字,但每一句说的都是风,风可以使秋天的叶子落下,使春天的花朵开放,风可以在加江面上掀起千尺浪,可以进入竹林让竹竿歪斜。

四、 熟读成诵

师:能背了吗?试试吧

1、填空背,看大屏幕。

2、老师背开头两个字,同学们接后三个字。

3、同学们跟老师配合得很好,同学之间配合得怎样呢?1至5小组的同学背开头、6至9小组的同学背后面三个字。两队人马互换一下试试。

4、 接下来,难度加大,先是一句一句的背,老师背第一句,同学们背第二句。

5、 一首一首的背,我班男生先背,女生根据是否准确、是否整齐、是否团结、是否有节奏、是否有感情,打分。女生背诵,男生打分。

6、 全班齐背。

篇四:风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字5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图、磁带、字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生字。

3、同桌互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4、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5、全班齐读。

三、感悟诗境,有感情读诗

1、出示四幅图,指名上台把图与所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2、看图,放声读诗,想: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先自读自悟,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4、交流自渎情况,相机拓展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预设

(1)能开二月花

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能开二月花”,可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得很美。

师:这些花是谁吹开的?

生:春风。

师:春风来了,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变化?

(指名说)

师:是啊,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景,带来了生机。大家高兴吗?高兴时,脸上是怎样的`?就带着这个表情读这一句。

(齐读,分男、女声读,再齐读)

(2)过江千尺浪

生:我喜欢阵首诗,因为“过江千尺浪”很雄伟。

师:你能说说风“过江千尺浪”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图,描述“过江千尺浪”的情景)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情景。请认真看图,侧耳倾听。(播放风浪声)

师:现在,你认为要用什么样的声调读这句诗?

(学生各自试读。再指名读,评议,然后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3)解落三秋叶

生1:我喜欢“解落三秋叶”。因为秋风一吹,叶子落下来,我们可以捡来做书签。

师:看到自己亲手做的书签,高兴吗?能把你的高兴读出来吗?

(生1读)

生2:我喜欢“解落三秋叶”。因为树叶随风落下来,像蝴蝶在飞。 师:是啊,秋风扫落叶,动作多轻快呀!你能用轻快的语气读吗? (生2读)

生3:我意见和他们不一样。我觉得秋风一吹,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令人伤心。

师:真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能把你的伤心读小、出来吗?

(生3读)

生4、生5??

师:同样一个诗句,不同的人读了,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读出了不同的语气。现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诗。

(学生自读)

(4)入竹万竿斜

生:我喜欢“入竹万竿斜”。因为我喜欢熊猫,而熊猫喜欢吃竹子。

师:是个有爱心的孩子。看到这一大片竹林,就不用担心熊猫没得吃了。能根据图说说风“入竹万竿斜”的情景吗?

(指名描述)

师:大家把这句诗描述得这么美,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美。让我们在呼啸的风声中读这一句吧。

(播放风声,学生齐读)

5、师小结。生有感情齐读整首诗。

四、积累背诵

1、大家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不同的风吹来了。你们看,风把小黑板吹走了(拿下写有诗句的小黑板),现在能看着图有感情地把整首诗背出来吗?

(生看图背诗)

2、又一阵阵风吹来了(拿下四幅图),把四幅图也吹走了(拿下四幅图)。现在你们还能有感情地把整首诗背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背诗)

五、拓展延伸

1、风来时,你身边的景物有什么变化?请选择其中的一样景物画下来。 (学生当场作画)

2、画完后,小组交流:以“风来了,”的句式向学习伙伴介绍你的发现。

3、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风》给家长听。

2、搜集写风的词语、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篇五:风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诵叶圣陶的诗歌《风》,了解风特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2、能模仿诗歌的写作形式,续编诗歌。

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仿写能力,进行《太阳》和《爱》的诗歌创编。

4、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重难点:进行诗歌的创编。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诗歌。

同学们,这两天绥芬河的气温骤降,真把我们冻得够呛啊。树叶也禁不住寒冷,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投向了大地的怀抱。你们看到了吗?树叶是自愿离开大树妈妈的吗?是谁强迫他的呢?(大风)你看到风了吗?风长什么样?请描述一下。著名作家叶圣陶老爷爷用一首小诗,告诉了我们风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读读那优美的小诗吧。

二、学习诗歌。

1、打开《日有所诵》24页,自由读读这首小诗。

2、指名读 比赛读 齐读

3、叶圣陶爷爷告诉我们风有什么特点了吗?是什么呢?

风:来无影、去无踪,我们看不到他,也抓不到他,却能感受到他。

4、喜欢哪一小节,就试着背一背吧。可以同桌比赛哦!

指名背诵,加分。

三、续编诗歌。

5、风让我们看不见,抓不住,那我们经常能看见的太阳,你摸过他吗?

让我们一起来模仿《风》的写法,写写太阳吧,行吗?试试看。

四、创编诗歌。

6、小组合作,老师巡视指导。

7、小组汇报,加分。

8、同学们很了不起,让我们感觉到了太阳的温暖。

9、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得到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你们能把这种爱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吗?再试试。小组合作、自己独创都行,小组合作双倍加分。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高兴吗?那就把你写的小诗回家送给爸爸妈妈吧。

11、最后再来齐读一遍叶圣陶爷爷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