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九篇

乐进修 人气:1.65W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概述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 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 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 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导入

二. 放映一组关于虫鱼鸟兽的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研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请学生思考诗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设计: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馆的门口,老师马上就要带你进去,你准备好了吗?看到这些奇异的生物化石,你会想到什么?)

2. 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

如:1,沉睡亿年的石头怎样说话?

2,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什么观点?

3,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3. 教师总结

(情境设计:当你参观完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四. 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五. 作业

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生物化石的图片、资料,全班办一个图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中国并不为零,他们的智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设计思路】

1、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挑战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学习重点分析】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2、识字。

【学习难点分析】

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课前准备】

课件、头饰猴子图、狐狸图、写字卡。

【学习过程】

一、看图识字,激趣导入

1、看图识字:(课件出示葡萄图,认读“葡萄”)你觉得葡萄成熟了吗?成熟的葡萄把小狐狸吸引过来了。(出示狐狸图,认读“狐狸。”)

2、激趣导课:可是狐狸却说葡萄是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3、板书课题:17 酸的和甜的

指名读题,认识“酸”,强调平舌音。

(通过看图,既激发兴趣,又进行分散识字,由此质疑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

1、激趣引读,感知课文:大家想不想读读这个故事呢?请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下面的树叶。自己读书吧!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练带拼音的生字:这个有趣的故事发生在葡萄园里。葡萄园里有许多可爱的字宝宝正想和大家交朋友呢!看,它们出来了,你会读吗?(学生先自己练,然后读给你的同位听。)

4、合作识字,交流方法:你认为哪个字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共同练读不带拼音的字:生字宝宝把帽子摘下来了,你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

6、游戏识词:还有调皮的词娃娃躲在了葡萄里面,和大家捉迷藏呢!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吧!

7、指读课文,了解学情,集体正音。

(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这种愉悦的识字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1、播放录音,边读边想: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图读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导看图:狐狸在干什么呢?

⑵指导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狐狸非常想吃狐狸的感情来。(指名读,挑战读。)

3、学习第2 、3自然段:

⑴引语:小松鼠和小兔子是怎么想的呢?

⑵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⑶总结引读:他们都相信了狐狸的话。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它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对小松鼠和小兔子说的呢?请自由读4~7自然段。

4、在自读、合作读中学习4~7自然段:

⑴生自由练读。

⑵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⑶请两个小组汇报表演读。在评价中指导读出感情。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

5、齐读感悟,学习第八自然段:

⑴引语:小松鼠和小兔子有些不明白,它们不明白什么呀?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⑵小朋友你们明白吗?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6、总结全文,揭示文意:通过这个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读、表演读、评价读、挑战读、合作读的过程中明白道理,积累语言。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在读中再上新高。)

四、情趣引入,指导书写

1、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狐狸说些什么,让我们给狐狸写几句话吧。首先,让我们先学写狐狸的名字。

2、投影出示,指导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注意评价。

五、课外扩展

课后,你除了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种开放型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将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训练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熟 塘 报 落 岸”。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当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蓝: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监”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篮”字区分。

塘: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唐”字。“唐”字的第七笔是竖,要出头。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上是一点一横,左中是口;左下是“子”,第三笔要写成提;右上是“丸”字;下面是四点底。

报: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横折钩 竖 横撇 捺

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这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稻:稻子,水稻。农作物的一种,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脱壳后的米粒。

藏:捉迷藏,藏起来。就是躲着不让找到的意思。

催:急着、催促的意思。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6

熟 塘 报 落 岸 蓝 金 池 底 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的的特点,知道是收获的季节,感受到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叶子发黄落下,候鸟南飞等一些自然现象发生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体会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二、学习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习,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1)让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思考:到了,自然界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应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看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来了,天又高又蓝,还有一朵朵白云。教师板书:天:蓝 高 云:白

(3)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高高的”使句子更具体。

C。指导朗读,突出蓝天的特点。

(4)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的天空。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的美丽,读出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

,稻谷熟了,一片金黄,像是铺上了一层金子一样。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喜欢的'语句,谈看法,体会粮食丰产的景象。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一眼望不到边”说明稻田所占面积大,是好大一片,使人看不到边际。

“黄澄澄”是写稻田的颜色,这是稻子成熟的表现,说明了粮食的丰产。

“铺了一地金子”说明稻子长得好,满地都是,用比喻的方式表明稻子成熟。

板书: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片金黄。

(5)师小结:,稻子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远远的看不到边际,就像是金子洒满地,面对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运用读的方式,体会那种丰收的喜悦。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第三、四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A。读这两个自然段。

B。想一想,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有关语句谈一谈大自然的变化。

(2)各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一片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小鱼藏在落叶下边把落叶当作了伞,小蚂蚁在落叶上爬来爬去,来回跑着,把落叶当作了运动场。燕子看到了落叶,把落叶当作了电报,它们要到南方去过冬了。

板书:黄叶:落下来。小鱼——伞 小蚂蚁——运动场 燕子——电报

(3)师小结:这些语句使我们感受到:来了,自然界里的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4)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注意指导: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一片一片的”能够说明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是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陆陆续续的感觉。)

C。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物演示。

D。指导朗读,突出落叶的特点。大家评议。

三、组织学生观看的录像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设计】

本节绘本内容很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情节也非常的清晰易懂,让幼儿在听的同时,就能很快地掌握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中班幼儿对乘坐交通工具时应该遵守的规则还不是非常地清楚,知道一些,不过在真正乘坐时,就会因为兴奋而忘记乘车规则,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所以我设计了这一节绘本课,希望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能讲述故事的大致情节,根据小动物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相关的乘车约定。

2、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公交汽车情景模拟、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快看,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开来了一辆公交汽车。这是汽车的前门,我要从这里上车;这是我司机的位子;这些是小乘客的位子;这个是后门,要从这里下车。滴——滴——,按按小喇叭,我要出发去玩了,有谁愿意搭我的车一起去啊?”(幼儿举手)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搭我的车啊!可是我的车子太小、座位不够,该怎么办呢?这样吧,如果谁能记住我说的乘车规则,我就邀请他来一起搭车,你们同意吗?”(幼:同意)“那你们的小耳朵要听清楚喽!”

(小小规则要记牢,交通安全最重要。前门上后门下,排好队儿不着急。首先寄好安全带,然后小手抓抓好。莫在车里乱走动,莫把脸儿往外瞧。如果你能都做到,你就是个乖宝宝!)

二、幼儿乘坐公共汽车,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另一老师抓拍幼儿乘坐时的不安全举动。

三、音乐停止,游戏结束。

师:“滴——滴——,小乘客们,我们已经到达终点站了,请解下安全带、排好队有秩序地从后门下车。”

四、观看PPT,讲述故事前半段。

师:“王老师的汽车游戏好玩吧。(好玩)今天啊,森林里的狮子爷爷也开来了一辆公共汽车,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的故事先讲到这里。原来啊,狮子爷爷的公共汽车一路上也载了很多的小乘客。而且我们的狮子爷爷也跟王老师一样,对它们提出了一些乘车的规则。那谁现在动动小脑筋,告诉王老师,你刚刚在故事里都听到狮子爷爷跟谁提出了什么样的乘车规则?首先是谁想要搭车?狮子爷爷跟她说了什么要求?”(幼儿举手回答)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他说的对不对?听听我们的小乘客是怎样回答你的?”(边播放PPT边回答问题)

五、观看PPT,讲述故事后半段。

师:“看来啊,我们的狮子爷爷跟每一个小乘客都说了一个乘车规则,那我们的小乘客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呢?让我们继续往下听故事。”

师:“我的故事讲完了。为什么故事最后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呢?小乘客们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原来啊,小乘客们后来因为太兴奋了,忘记了狮子爷爷的乘车规则,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这说明啊,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安全,一些不安全的动作,我们是不可以做的,而且一定要遵守乘车规则。那我们小朋友自己在乘车的时候都要注意些什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谁来说一说?”(幼儿回答)

六、翻看现场拍的照片,让幼儿初步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不错。可是刚刚有些小乘客在坐王老师车的时候啊,因为兴奋贪玩,忘记了我们之前说好的乘车规则,做出了一些不太安全的动作,这样可不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找一找哪些动作是不安全的。”

师:“刚刚的那些小乘客们,你们都记住了吗?不仅仅要记住乘车规则,还要学会自我保护。那我们待会回班上去再玩一次汽车游戏,比比看,谁才是真正的文明小乘客,好吗?”(好)

七、结束。

【效果分析与反思】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配合很好。开始环节的游戏,孩子们都被成功的吸引住了,很踊跃。不过我预想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班上的孩子们太守规则了,没有做出很危险的动作,也或许是我做的安全带太紧了,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不过后来还好,下车时,有的小朋友忘记了应该走后门,被我抓住了把柄。为后面给他们看自己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埋下了铺垫。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主体,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愉快识字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遇事要动脑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歌曲内容导入新课。

(板书:风)

2、引导感受风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在活跃气氛中进入课堂学习。

2、感受风的特点,畅所欲言,产生兴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进行“认朋友名”活动,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语,以交朋友的形式读词语。

3、引导“魔方生字对对碰”活动,巩固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4、引导应用词语,同时介绍识字方法,并组词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1、个别学生领读名字,初识生字。

2、进行“交朋友”巩固认读词语。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在“魔方生字对对碰”游戏中巩固生字。(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魔方共同玩“你说我指”的游戏。)

4、练习应用词语,介绍识字方法。

三、读文感悟,领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画”的美丽。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认真读课文,你喜欢谁的画?

你从哪里感觉到风了?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学习。

(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播)

4、交流汇报,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板书);

重点理解“飘、转、弯、斜”等动词,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感悟。

5、师生共同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风中事物的变化来把风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画中有风。

6、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初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第一段,感受“画”的美丽。

3、明确要求,自主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研读。

4、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

5、与教师一起共同小结。

6、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示朗读。

四、创造体会,拓展延伸 1、引导拓展口语练习:

说一说: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我说:“是风,风把( )吹得( )了。”

2、唱一唱:

以练唱儿歌的形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活动

3、想一想、画一画:

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引导先说,课外画出。 1、进行拓展口语练说,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锻炼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试唱儿歌,感受课文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3、创造思考,想想说说、画画,延伸课外。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用“渐渐”说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乌鸦的聪明能干,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背诵课文。

2.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能用“渐渐”说句子。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生词卡片;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乌鸦喝水的图片;

4.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大屏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这节课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乌鸦,你为什么要喝水?你怎么找水喝的?最后你喝到水了吗?)

2.现在,小乌鸦可要考考大家呢。认读生字词。(出示生词卡片)口渴喝着水瓶子到处石子渐渐办法许多找水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很相像,你是怎么记住并区分它们呢?喝—渴(口“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他生评议。

二、问题引领,感悟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

(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

(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分组实验:那一个一个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 (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

(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三、方法引领,指导背诵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想想乌鸦先遇到什么困难?接着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怎么样?

(2)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边做动作边背诵。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4、检查背诵情况,师生评议。教学活动4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

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 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 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 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 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