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乐进修 人气:1.31W

 年级与科目:高二语文                                                 学案编号:1

教材: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单元:第二章  主编人:陈红雨   审核人:闫文、张夏青

课题:《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类型:理解归纳+写作练习      学习日期: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 理解素材的含义

2、 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 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学法导航:阅读课本内容,勾画关键语句→归纳写作方法,完成任务一→完成配餐作业。

【故 事 导 引】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

清晨,一个破落小院的柴门咯吱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厮,只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牵着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毛驴上坐着一个同样瘦瘦弱弱的少年书生。这一主一仆,就这样悠闲地踱向了村外的世界。

一路上,流连于青山秀水,徜徉在繁华街市,穿行过闾巷人家,那少年书生时而悲愁,时而欢愉,时而激昂,还不时地从小厮处取过纸笔,嚓嚓写下几行诗句或片言只语,然后把纸条往锦囊一扔,就又继续前行了。

等到日暮西山,他们才催赶着毛驴,蹬蹬地转回那个破落的小院。这时,一位端庄的妇人迎上来,取过小厮背上的锦囊,看见里面满满的一大堆纸条,她不赞叹反而心疼地说:  “孩儿,你真要写到呕心沥血才罢休吗?”

少年只是笑笑,没有言语,他开始坐下来吃饭。刚放下饭碗,他又跑进书斋,叫小厮拿出锦囊,研好磨,然后就对着那些纸条沉吟琢磨,把白天的奇思妙想、断语残句写成完整的诗篇。

写完后,他把诗篇整理好,投进另外一个锦囊里。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少年一直坚持着四处游历,采诗写诗,从不间断。他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淳朴的风土民情,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投注到了笔端,化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一个锦囊到另一个锦囊,他的诗越写越妙,越积越多,美名渐渐传开,越传越广,当时的文章巨公韩愈闻听了他的大名,亲自登门来拜访他,这个少年,就是唐朝杰出的诗人--李贺。

李贺的锦囊也是我们大家的锦囊,他苦吟疾写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地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养料,才能葆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任务一:话题探究。思考并讨论:

1、阅读教材P20-21罗立中关于《父亲》作品形成过程的文章,说说《父亲》是怎样产生的?

                                                                                

                                                                                

                                                                                

2、 通过阅读罗中立自己的介绍,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感受或启示?

                                                                                 

                                                                                 

                                                                                 

任务二:知识导引。阅读P22,勾画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结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素材多是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但是,在丰富性中含有庞杂性,在生动性中却缺乏系统性,它只能是写作的基础,作者所表现的只是其中被筛选和提炼的一部分,因此素材大于或多于题材。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成为写作的内容才是题材。

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分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材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大千世界的一切事象,真可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在素材的转换使用问题上,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写作实践 

1、 提炼主题(素材转换)

一个青年丢掉了工作,身在异乡的他四处寄求职信,但都石沉大海。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回信,回信人斥责他没有弄清楚该公司所经营的项目就胡乱投递求职信,并指出求职信中语句不通顺,借此把青年好好地嘲笑了一番。青年虽然有些沮丧,但他觉得这是别人给他回的第一封信,证实了他的存在,而且回信人在信中的确指出了他的不足。为此,他还是心怀感恩地回了一封信,里面对自己的冒失表示了歉意,并对对方的回复和指导表示了感谢。几个星期后,青年得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录用他的正是当初回信拒绝他的公司。

这个素材可以挖掘出什么主题?

                                                                                 

                                                                                 

                                                                                 

年级与科目:高二语文                                                 学案编号:2

教材: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单元:第二章  主编人:陈红雨   审核人:闫文、张夏青

课题:《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类型:讨论交流+写作练习          学习日期: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思考并讨论例文的特色,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学法导航:阅读例文,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写作练习。

任务一:例文的点评与借鉴。

1、从素材、中心印象、题材、主题及意义等几方面对例文点评。

点评例文一

                                                                                     

                                                                                     

                                                                                    

点评例文二

                                                                                     

                                                                                     

                                                                                     

点评例文三

                                                                                     

                                                                                     

                                                                                     

学习反馈:

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新建的学院工作,时年29岁,患有肺病,工作很积极。第二年,他的肺病发作,不治而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员,一座木版房和几十名学生,但哈佛十分钟爱这所学校,所以,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当时的州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今天的哈佛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他成功于年仅29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这个材料给我们的思维指向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州政府”或“哈佛”的两个角度立意:

哈佛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引起州政府高度的重视,把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目的是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这种可贵的政府行为,对学习哈佛的“善举”,有着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他告诉人们,一切献身公益事业的人,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根据这个观点,请你概述上文的材料,注意要选准角度来表述。

                                                                                     

                                                                                     

                                                                                     

                                                                                     

哈佛的行为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的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的观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或“好事从小事做起”,或“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微小的善举。”

根据这个观点,请你再次概述上文的材料,注意要选准角度来表述。

                                                                                     

                                                                                     

                                                                                     

                                                                                     

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

(1)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

(2)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3)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4)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

(5)提炼的观点用判断句为好。

作文素材   比尔盖茨给青年的11条忠告:  

(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9).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10).电视中的许多场景决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11).善待你所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这样的一个人工作。

 

陈文